《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瘦西湖》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揚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湖”,又名“炮山河”,本是揚州蜀岡山水流入運河的一段自然河道。自隋唐以來,便有人在這里“擇地構園”,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這里已發展到“爭地構園”。經過歷次的修建和藝術加工,創造了“巧奪天工”的湖山勝境,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格局,有24景著稱于世。整體布局和諧優美,現仍有46公頃的游覽面積和4.3公里的水上游程,系國內著名風景區。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揚州以“瘦”著稱。瘦者,秀也。七八里河道,碧如玉帶,逶迤曲折,清瘦秀麗,別具姿色。五亭橋,古稱“蓮花橋”,束瘦西湖之腰,因橋上建五亭,故名。其上為亭、下為橋,亭橋結合,造型典雅,黃瓦朱柱,下列四翼,正側有15個券洞,彼此相通。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波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橋的造型,海內獨有,已成為揚州的標志、氣勢雄偉的白塔建于乾隆年間,磚石結構,高30多米,分成剎、龕室、臺基3部分,是仿北京北海公園喇嘛塔的形式建造的。“白塔晴云”是瘦西湖24景之一。釣魚臺又名吹臺,在小金山西端突出湖中的短堤上,本是文人樂士吹彈吟唱之處,后因乾隆皇帝曾垂釣于此而改名。三面臨湖,四面皆窗,與五亭橋、白塔隔湖鼎立。透過圓門遠眺,一洞銜橋,一洞銜塔。尤為奇絕的是,五亭橋橫臥波光,月洞成正圓形;白塔豎立云表,月洞則成橢圓形。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因其秀美似金山而叉更小,故名。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是瘦西湖中心地帶湖心島上一組頗有特色的園林建筑群,其山頂“風亭”實體模型曾兩度東渡扶桑,領盡風騷。瘦西湖諸園組合巧妙,互為因借,以湖面作為共同的空間,以水相連,園外有園,景外有景,水陸貫通,景情交融。其他主要的風景點還有:大虹橋、桃花塢、鳧島、水云勝概、四橋煙雨、西園曲水等。
〔古詩文賞析〕 瘦 西 湖 清·汪沆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作者是生活在乾隆盛世的詩人,他親眼目睹了瘦西湖的繁華。乾隆皇旁南巡揚州,地方官吏及鹽商看到皇上的樂趣在于山水之間,于是,他們不惜揮灑萬金,集天下名師巧匠,挖池堆山、大興土木,沿瘦西湖畔建起座座精巧典雅的園林。樓臺亭閣,洞房曲室,花木竹石,無不爭奇斗艷,各具新意。瘦西湖沿岸出現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
面對這樣的現實,作者沒有采取逢迎頌揚的態度,去謳歌曇花一現的所謂“升平”,而是采取較為冷靜的態度,去思索、探討這一社會現象,從而比較含蓄地對這種奢侈腐敗的生活提出了批判。
作者一落筆就抓住瘦西湖的整體形象:沿湖的岸陂上,遍植垂楊,輕盈裊娜,綿延不斷,與遠處的草坪連成一片。楊,在這里實際上是指的柳樹。
“長堤春柳”曾是瘦西湖24景之一,南起大虹橋,北至蜀岡。中途有涼亭一座。蕪,原意是指亂草叢生,這里借指草地,殘蕪泛指不完整的草地。首句描繪的是自然風光,第二句則側重描繪人文景觀。
“雁齒紅橋儼畫圖”,碧波蕩漾的瘦西湖上,垂柳輕揚,一座座別致的小橋點綴其間,猶如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圖。“雁齒”,形容橋形如雁行有序。
作者采取了以點代面的手法,通過對“垂楊”、“殘蕪”、“雁齒紅橋”的描寫,已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充滿水色山光的瘦西湖的畫圖。
瘦西湖固然很美,但是瘦西湖是什么人的安樂窩呢?作者借用了杭州西湖的典故,一語破的地點明了問題的實質所在——“也是銷金一鍋子”,這句寫得極有生色。南宋初年,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他看中了這水光山色冠絕東南的“人間天堂”,有終之志,于是建明堂,修太廟,宮殿樓觀,一時興起,達官顯宦、富商大賈,也相繼經營宅第,西湖成了他們的安樂窩。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南宋上層階級在西湖“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故杭諺有‘銷金鍋子’之號”。針對南宋上層社會富貴人家這種歌舞湖山,樂不思蜀,整日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的所作所為,當時詩人林升曾寫詩予以諷剌:“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是熟讀經書史籍的,他是不愿南宋的悲劇重演的,他想大聲疾呼,但是礙于當時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字獄”,他又不能說得太明顯,只能用“也是”二字來表達他的憂慮。
“故應喚作瘦西湖”,天下西湖,三十有六、一般均以地望冠之,唯一稱瘦的是揚州西湖。揚州瘦西湖之名著錄于書,大約以汪沆為濫觴。瘦西湖之名之所以能流傳到今,頗受各界歡迎,不能說不與汪沆這首小詩有關。
(袁曉國)
〔現代散文〕 每當人們提起揚州的瘦西湖,不禁要問,天下西湖,三十有六,為什么唯有揚州的西湖要冠以“瘦”這個單薄而可憐的姓呢?是別出心裁?還是小家碧玉?或是揚州人甘居瘦弱?
也有人說,揚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揚州人十分精明。的確,正是這個“瘦”字,傾倒無數騷人墨客,留下許多名詩佳句,使這小巧的湖聞名天下了。早年,鄧拓來揚州游覽瘦西湖,對湖上風光贊嘆不已,欣然成詩:“瘦了西湖情更好,人間美景不勝收。”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把杭州的西湖比作唐代貴妃楊玉環,將瘦西湖比作能立掌上起舞的漢代美人趙飛燕,作詩道:“漫說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各知名,憐她玉立亭亭柳,送客迎賓總是情。”是啊,就當今美學觀而言,苗條淑女也許更受人青睞吧!難怪有一首詩這樣寫道:“何處最堪憐,十里清波皺,比那西湖更俏麗,俊在妖嬈瘦。”
煙花三月下揚州,春天的瘦西湖實在令人陶醉,當你在虹橋上漫步,看那長堤春柳,堤上桃紅柳綠,岸草青青,堤下春波蕩漾,幾絲青煙撫揉著湖面,仿佛在一幅“江南早春”的山水畫上淡淡地染上了幾筆,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如果你坐上飛機,從空中俯視,瘦西湖就像一個臨池理容的少女,淡淡妝,天然樣,那湖面彎彎曲曲,忽收忽放,變化多端,半掩半露出她那羞澀嬌柔的楚楚風韻。沿湖仔細看去,或而虹橋臥波,或而金山藏秀,或而吹臺戲水,或而白塔凌空,熙春臺在陽光下顯出皇家宮庭建筑的氣派,二十四橋掩映在淡漠的煙霧里,縹緲、淡泊,像一首小詩。幾葉輕舟,在平靜的湖面輕搖,幾分悠閑,幾分輕柔,兩岸垂柳吻著水面,一片枯葦中冒出幾枝新蘆筍尖,透出一兩聲黃鸝的鳴叫,偶或魚兒躍出水中,騰起朵朵白色的浪花……春的氣息,從新的地方一起冒了出來,散發出醉人的芬香。
美是遮不住的,西子姑娘淡抹濃妝總相宜,煙花三月的瘦西湖妖嬈艷美,其它季節卻也別有一番風韻。夏天,她裊裊婷婷,甩開蔥綠的水袖,抖卻清晨的露珠,捧上一朵朵盛開的紫薇、荷花、睡蓮,到了秋天,登上小金山,秋高氣爽,極目遠眺,春秋的運河,隋代的迷宮,唐城遺址,宋、元、明、清時期的樓臺亭閣盡歸眼底。陣陣濃郁的桂花香氣沁人心脾。隆冬季節,萬里雪飄,五亭橋雕欄玉砌,紅妝素裹,像五座晶瑩的雪嶺,白塔似一只巨大的仙鶴,尖尖的嘴伸向湛藍的天空。鳧莊,又宛如一只白鷺,浮游在碧波之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瘦西湖的夜更是令人神往,小金山腳下的月觀實在是賞月佳處。這里古屋三間,臨湖而臥,背依桂園,園內花墻迂回環繞,令人想起“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句,這里四季花開,春有牡丹、芍藥,夏有荷花、睡蓮,秋有桂樹飄香,冬有臘梅競放。每當夜色來臨,皓月當空,靜影沉璧,清風徐來,微波不驚,在此吟詩作畫,把酒問天,別是一番勝境。
夜色中,最美莫過于五亭橋了,清人有歌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當一輪明月懸掛在空中,五亭橋像一條由五朵蓮花組成的腰帶,束著睡美人的腰肢。十五個橋洞,倒映出的明月像十五顆夜明珠,嵌在腰帶上,泛出粼粼波光。離此不遠的二十四橋傳來一曲美妙動聽的簫聲。“樂起夜更靜”,令人超凡脫俗,仿佛步入詩一般的夢幻之中。
瘦西湖既具南方之秀,又兼北方之雄,“風韻獨具西子瘦”,她將以那獨特的風姿引來無數中外游人。
(黃曉明)
〔民間文學〕 乾隆幾度南巡,正是揚州鹽業極盛之際。城里鹽商云集,水上鹽船如梭,鹽商富者,資產以千萬計,百萬以下者,皆謂之小商。當時總攬揚州鹽業的稱“總商”或“商總”,亦稱“綱總”。乾隆南巡揚州,一切供應皆由綱總承辦,商人為了迎合乾隆,費盡苦心,絞盡腦汁,一味討好,不擇手段。一天,乾隆巡幸揚州大虹園,至一處,瀏覽了一番后,忽對左右侍從說:“這里頗似京華南海之瓊島春蔭,可惜缺少一座喇嘛塔。”揚州鹽業綱總江春知道此事以后,連忙用一萬兩白銀賄賂乾隆皇帝身邊的侍從,請他們設法搞一張北京北海白塔的圖樣來,因為南方的工匠大多沒見過藏傳佛教的白塔。得到圖樣以后,急忙召集工匠,備制材料,披星戴月,硬是用一夜的時間,造好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度巡幸大虹園,見到一座白塔,巍然屹立。十分驚異,原以為是一座臨時性的假塔,哪知臨近一看,竟是一座磚石結構的白塔。當他明白事情的經過以后,連聲感嘆鹽商財力的雄厚。
一夜造成如此高峻的白塔,顯然是不可能的。由此揚州民間關于白塔又有這樣的傳說:乾隆巡幸揚州之時,有一次詢問陪駕的地方官吏,揚州有沒有白塔?某鹽商信口回答說有。哪知乾隆點名第二天要去觀賞,豪吏鹽商唯恐落得欺君殺頭之罪,連夜鳩工用鹽包砌了一座白塔,以應御覽。第二天,乾隆乘坐畫舫,興致勃勃地前去觀賞。那天正好有霧,透過朦朧的霧氣,乾隆隱隱約約看到了一座白塔,一時詩興撩起,十分高興,也無暇去注意真偽了。
乾隆走后,鹽商怕事情敗露,于是便在鹽包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了 一座白塔。
(袁曉國 整理)
上一篇:詠《黃山風景名勝區·玉屏樓景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白帝城》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