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無枝《癸未上巳與調夫弟登小浮山》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梁無枝
欲共采蘭去,行吟古澗邊。
數峰青到地,一水綠浮天。
徑轉流云曲,池開養月圓。
還疑鑿空手,靈鷲挾飛仙。
這首五言律詩寫作者于上巳節即農歷三月初三日,與調夫弟同登廣東羅浮山中的浮山所見的山水景物。羅山較大,浮山較小,故稱后者為“小浮山”。此詩采用移步換景手法,一路寫來,從浮山腳直寫到浮山頂,顯出 “登” 意。
首聯“欲共采蘭去,行吟古澗邊”,先寫二人于上巳節春游至浮山腳下溪澗邊。前句寫春游的目的是去山上采擷春蘭,情致高雅; 當來到古老的山澗旁邊,漫步吟詩,留連不舍,亦顯出文人的情趣。舊俗上巳這一天要臨水祓(fú扶)除不祥,叫做“修禊(xì細)”,后來演變為在水邊宴飲游嬉的風俗,杜甫《麗人行》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作者等二人之所以 “行吟古澗邊”與上巳這一天的風俗顯然有關。在古澗邊撲面而來的是春天的濃綠。故頷聯云: “數峰青到地, 一水綠浮天。”前句寫作者仰望所見羅山峰從頂端直到山腳都是青蒼之色; 低頭所見,古澗中溪水本已碧綠清澈,又浮動著云天中的青碧倒影,更加綠得醉人。這一聯以濃墨重彩寫山水天地之色,顯示出浮山的盎然春意。此時作者等二人尚在山腳溪邊。頸聯“徑轉流云曲,池開養月圓”則轉向寫登山時所見。前一句寫山回路轉,流云亦隨山徑賦形,似白色綢帶,曲折盤繞,呈現出流動美與曲線美,此為實景。后一句寫羅浮山的名勝之一洗月洞,水池敞開,此處離天更近,當可以清晰地映出一輪圓月; 但“養月圓”乃是虛景,是想象之境,因為此時是白天。這一聯虛實相生,寫羅浮山中的美景,又顯得清淡空靈。尾聯“還疑鑿空手,靈鷲挾飛仙”,是寫登上山頂后對浮山總體風貌的審美感受。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懷疑偌大的浮山是某一個善于開通道路的人即“飛仙”打開了重重障礙,使得原在印度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說法之地的靈鷲山隨“飛仙菩薩”飛到此地。這一種神思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文心雕龍·神思》)。這就為浮山涂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得浮山整體上具有了靈性,得到一種生命的升華。尾句中的“挾(xié協)”即夾持,如《孟子·梁惠王》:“挾泰山以超北海。”蘇軾《前赤壁賦》: “挾飛仙似遨游”。我以為尾聯還可有一解: 浮山傳說是海上仙山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併體。又,羅浮山被道教列為第七洞天,傳稱晉葛洪在此山修道成仙。此“靈鷲”亦可理解為指代“靈山”即蓬萊山,意謂浮山是蓬萊山移到此地。這樣就與羅浮山為道教勝地掛上了鉤,亦講得通。
此詩以寫實景為主,兼及虛景,意象既具體又空靈,描敘的脈絡甚清晰。詩人步步登高,詩意亦逐漸升華。
上一篇:曾鞏《甘露寺多景樓》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