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甘露寺多景樓》宋山水詩鑒賞
曾鞏
欲收佳景此樓中,徙倚闌干四望通。
云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鐘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這首詩寫詩人登上甘露寺多景樓時的所見所感,將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和追求。
甘露寺在江蘇鎮江北固山上,相傳建于三國時東吳孫皓甘露元年(265),后廢,唐代李德裕守鎮江時曾重建。北固山北臨長江,山壁陡峭,氣勢雄偉。多景樓在甘露寺中。李德裕《題臨江亭》詩有“多景懸窗牖” 之句,以此名樓,可見其景色佳勝。
開頭兩句是泛寫,著筆于“多景”二字。意思是說,要想領略欣賞絕佳的風景,只要登上多景樓,憑闌遠眺,流連徘徊,那四周的佳景便可盡收眼底。這里雖然沒有對自然風景的具體描繪,但卻給人一種登高四望、游目騁懷之感,這就從總體上生動地概括出多景樓的特點——多景。
三、四兩句緊承首二句,具體地描繪了在多景樓上所見的佳麗景色。多景樓背山面江,兩句即從山和水兩面著筆,上句寫水,下句寫山。俯視長江,但見云氣繚繞,波光閃耀,江面上浮動著 一片紫翠的水氣; 仰望峰嶺,又見山氣氤氳,明麗多彩,連天際也映出斑駁變幻的一片青紅。詩人著眼于引起強烈視覺形象的色彩,一山一水,俯仰間便層次豐富、多姿多彩地刻繪出多景樓上所見的佳麗景色。
接下去筆勢宕開,由近寫到遠,由眼前實景推入到想象的境界。唄(bài拜)是梵文音譯“唄匿” 的簡稱,又叫 “梵唄”,意思是贊嘆、贊頌,在這里指寺廟中和尚誦經的聲音。因鎮江在淮南,故稱在多景樓上所見之月為淮南月。在寂靜的夜晚,冷月清光灑滿淮南廣袤的大地,寺廟中響起了鐘聲,伴著僧人夜課誦經的聲音,悠揚縹緲,在夜空中回蕩;而在奔流不息、浩渺無盡的長江中,片片白帆正鼓著海風,駛上萬里之外。這兩句詩創造了一種冷寂邈遠的意境,而從中又含蓄地透露出詩人內心一種凄清的意緒。
末二句以抒情作結,既感嘆身世遭遇,又表現出詩人對人生的追求和寄托。“衣襟塵上”是表示對宦游生活的厭倦。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 “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這里即用其意。詩人感嘆自己年事漸老,仍為宦事所羈,因而產生了歸隱之意。“冥鴻”語出揚雄《法言·問明》: “鴻飛冥冥”。原意指高飛遠去的鴻雁,后來常用以比喻避世之士。詩人用在這里是虛實兩切: 就登樓所見說,是目送飛鴻,表現出一 種情思邈遠的意境; 而就感嘆人生一面說,則承上句“衣襟塵土”之意,表現了對退隱生活的向往。但不論虛實,都是以思遠收束,正與開首“四望通”之意相呼應。
全詩以景起,以情結,不著眼于多景樓本身,而著眼于登樓之所見所感,意境闊大,情思邈遠,這樣多景樓本身“多景”的特點和景色之佳麗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上一篇:岑參《火山云歌送別》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梁無枝《癸未上巳與調夫弟登小浮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