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
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
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
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光緒十一年(1885)秋,詩人解美國舊金山總領事任回國,途經香港,作了此詩。
凡是熱愛祖國的官員,哪個不想當收復國土的大員?作者也不例外。他有這樣的“夢”。當他身著清廷官服,踏上香港這中國古老的國土,看到了真切的“夢”境,他又情不自禁地做起了這樣的“夢”。西漢末年,長期大亂之后,更始帝將建都洛陽,派后來成為漢光武帝的劉秀為司隸校尉。劉秀所司,制度儀式,服飾禮節,一如西漢承平之時。有的老吏垂淚感嘆道:“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詩人“夢”中,正是這樣的場面。故第二句即用此典。一個“又”字,雖有過去屈辱的辛酸,更多的卻是勝利的欣慰,揚眉吐氣的意緒。第三句化用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雖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而反用其意。詩人登樓四望,贊嘆香港的美麗,感受到國土的親切。愛國之心,表露無遺。詩人在“夢”中陶醉之時,驀地驚醒,回到殘酷的現實:“不見黃龍上大旗!”香港仍被侵略者侵占著,清政府國旗黃龍旗無法在香港飄揚。自己雖穿清廷官服,但只是過客,并非代表中國政府赴港行使主權的大員!
詩人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熱切期望,在他身臨香港時化為如愿的夢幻。夢幻終于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夢幻中愈欣喜,現實中就愈悲愴。而夢幻中的欣喜和現實中的悲愴,又都源于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
上一篇:李慈銘《鑒湖柳枝詞十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三立《寄調伯弢高郵榷舍》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