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兩首詩如果僅就題目而言,朱熹所倡導的書是儒家之書,是理學之書;如拋開題目來看,又好像與觀書毫不相關,一為田頭即興,一為水邊生感。今天我們將詩與題聯系了看,即詩中所寫喻指讀書,其書可泛指各種書籍。這兩首詩講讀書的好處,一在于說明讀書可以使人心胸明凈,善鑒外物;一在于得書籍之力可以舉重若輕。總之,兩詩都在寫讀書的好處,且給人以哲理的啟示。
第一首先示人以形象:“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僅半畝,面積不大,猶如鏡面一般平滑光亮,天光云影倒映其中,這是由于水的“清”,因而能明晰地反映客景。同時也在于水的“深”,這才能容納眾多的景象。詩人提供的這一形象,本身就給人一個富有美感的境界,同時也切合于物理,內含著哲理因素。“問渠那得清如許”的提問,緣上文自然導出,接著揭示了答案“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方塘”探尋到“源頭”,則這方塘不是一潭死水,有“活水”不斷充實、更新,這水也就不會污濁,不會腐敗。唯其塘水常換常新,也才能使“天光云影”纖毫畢現。“半畝方塘”喻人的心地,“源頭活水”喻書籍知識,只有不斷讀書,積累知識,更新知識,才能使心地明凈澄澈,猶如“一鑒開”,明察客觀外物的“天光云影”——一切社會生活與自然現象。詩意在于說明讀書的作用,而借助鮮活的形象,后兩句雖以理語出之,可是緣“清”字生發與延伸,并未脫離前面的形象,也就顯得渾成一體,無枯瘠乏味之嫌。
第二首寫艨艟(古代的一種戰船)很大、很重,要把它推下水,要用很多人去推挽。昨天夜里漲潮了,春水漫上沙灘,船自然地浮起來了。巨大的戰艦漂在水面上,就像一根鵝毛一樣,乘著水勢自由自在地航行著。詩將船于水漲前后兩種情況對比了寫,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先前是“向來枉費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艦”變得“一毛輕”,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邊春水生”。詩人寫出了這種現象,我們卻可從中悟出一個道理:要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完成事業,都要借助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著的雙方總會向其對立方向轉化的。如果只憑主觀的苦干,而不善于掌握客觀規律,運用有利條件,那也是“枉費推移力”的。這種理,是從所寫的物象變化中悟出的,而不是詩人直接說出的,這就要對景象加以思考。“向來枉費推移力”是促使思考的動力,也是開啟詩意的鑰匙,它與“此日中流自在行”形成對比,由這種矛盾追尋解決的原因,知道了促使變化的因素,獲得啟示,并聯類及他,推而廣之。“向來”、“昨夜”、“此日”三個時間,“推移”、“水生”、“自在”三種狀態。前、后是截然不同的狀態,中間是轉化的過程。詩原系說明“讀書”是成事的重要條件,其實一切事情的成功除了讀書一種條件,還會有各種條件。明乎此,也可悟此詩哲理的普遍意義了。
朱熹這兩首詩,一側重于寫人的主體心境,一側重于寫人與客觀間的矛盾,都在說明讀書的效用,由于具體地以事物說理,其事物變化所含之理,可以指歸于讀書,也可以漫射到其它方面,也就使詩含義豐贍了。這就是這類詩不是“語錄講義”而富有情韻的緣故。
上一篇:《觀書·[明]于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讀《岳陽樓記》·[宋]王十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