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唐山水詩鑒賞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象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懊髟鹿渤鄙保蜐B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象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胺嫉椤?,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蚌薄?,是雪珠?!敖魍疝D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翱绽锪魉挥X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象雪一樣,所以說“飛霜”?!巴∩习咨晨床灰姟?,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 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呢? 這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 “青天明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蘇軾說: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象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從“江天一色無纖塵”開始,到“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是由江月引起的對人生與宇宙之謎的探尋?!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探尋人生與宇宙之開始?!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眲t是探尋人生和宇宙之終結。在詩人看來,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乃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就某一個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有始有終的,是短暫而飄忽的,但就人類的整體而言,則是代代無窮,猶如那江月年年如斯。難道我們不能忘卻一己之我,而與那無窮已之人生相契合嗎?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似乎是癡語,江月會等待誰呢? 但詩人感到那懸于江上的月,的的確確是在等待著一個人,等待著一個人的出現,等待著一個人的到來。要不然它干嗎老是懸在那兒呢?這不是癡語,而是含有深邃哲理意味的詩句。杜甫不也說過嗎: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后游》)那是說江山等待著詩人去欣賞,花柳也都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美。是啊,江月在等待,江山也在等待,宇宙間的一切都在等待,等待著人和它們的認同。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猶如一株樹,一棵草,一朵花,一只鳥。自然界各種有生的、無生的,都是人類的兄弟。在那洪荒的時代,如果能從宇宙之外觀察宇宙,人和宇宙間的一切,能有多大的差別呢? 可是人類的智慧發達了(這是進步),逐漸離開了自己的兄弟,乃至成為它們的占有者和敵人。“不知江月待何人”,我想就是等待人類的復歸,復歸于自然,重新把自己當成大自然眾多兒子中的一個,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一個。如果能以這樣的身份、這樣的眼光去看待江月、江山和宇宙間的萬物,必將有會心,而美亦無處不見。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 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罢l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 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睆埲籼摶眠@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 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币惠喢髟峦諆傻?,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象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 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彼紜D回想昨夜的夢境: 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 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毙痹鲁脸?,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象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 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后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 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斑斕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于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他的詩留傳至今的,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統共只有兩首了。
上一篇:鄒元標《春日赴白鷺洲》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綦毋潛《春泛若耶溪》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