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嗣同·覽武漢形勢》原文賞析
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云度莽蒼。山入空城盤地起,江橫曠野競天長。東南形勝雄吳楚,今古才人感棟梁。遠略未因愁病減,角聲吹徹滿林霜。
雄踞在長江中游的武漢,是一座歷史名城,人杰地靈,歷代許多詩人都來到這里低吟高唱,一抒懷抱。但是,歷史上任何優秀的詩章,都無一不打上時代的和詩人個性的深刻印記。譚嗣同的七律《覽武漢形勢》,是作者年方二十四歲時的作品。這首詩,清晰地傳達了那歷史巨潮即將來臨的訊息,也閃爍著這位時代的弄潮兒藝術個性的光輝,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嚴峻時刻,由志士兼詩人所唱出的一曲高歌。
譚嗣同著有《莽莽蒼蒼齋詩》,存詩近二百首。從詩集的題名,就可以想見他的詩風。《覽武漢形勢》是七律,律詩的寫作當然可以在規矩中求自由,變化萬千,不拘一格,但元氣渾成而又神韻悠遠,卻是對七言律詩的一個基本要求?;蛴忻淇烧鵁o全篇,或流于小巧纖弱,或偏于粗獷空疏,都不是七律的上乘境界。譚嗣同《覽武漢形勢》一詩,格調雄渾而韻味悠遠,且讓我們隨著詩人的描繪,去領略他詩作的壯美風光。
“黃沙卷日墮荒荒,一鳥隨云度莽蒼。”首聯突兀不凡,氣勢磅礴?;幕拇笠啊⒛L沙中的一輪落照,莽莽蒼蒼的天地間隨云遠去的一只飛鳥。那落照是對景興起,但是不是也象征艱危的時世?那飛鳥是眼前所見,但是不是也暗示詩人自己展翅奮飛的壯心?詩人雖然沒有明言,但畢竟引人聯想。元代詩人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談到律詩的起句時說: “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边@首詩的起句就是如此,筆力豪雄,有籠罩全篇的聲勢。
“山入空城盤地起,江橫曠野競天長?!鳖h聯由遠而近,點醒題目。一句寫“山”,勾勒主體的形象,“入”字本來已使山化板為活了,再輔之以 “盤地起”,更是化靜為動,把龜、蛇兩山描繪得活龍活現;一句寫“江”,描畫平面的圖景,“橫”字本來已經顯示了江水的風神,再加之以“競天長”,就更表現了大江的浩蕩聲威和與天俱遠的混茫情狀。這兩句詩,承接首聯的遠景大景,確是寫出了“武漢形勢”的獨具特征,不可移易于他處,同時,也顯露了詩人豪邁的胸懷和渺遠的情思。
“東南形勝雄吳楚,今古才人感棟梁。”頸聯對景生情,抒懷寄慨。律詩重在對偶,這首詩對偶的妙處就在虛實相生,別開勝境。頷聯摹景,是實寫,如果頸聯再來寫景,就不免重復而難出新意了?!叭馁F勻稱,承上陡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沈德潛《說詩晬語》)譚嗣同由江山勝狀而想到棟梁之才,于是頸聯就出之以抒情的警句,議論風生,虛實相參,頗具時代感,大大提高了全詩的思想藝術境界。
“遠略未因愁病減,角聲吹徹滿林霜?!蔽猜摗皩嵪绿摮伞?,悠然不盡。這首詩,因結句佳妙而成全璧?!斑h略”句承上而來,拯救時艱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然而,它和頸聯都同屬詩中議論,如果結句還是以議論收束,詩的形象就可能會不夠飽滿,感染力就可能會有所削弱。于是,詩人在前面的直敘情事(實下)之后,終之以“虛成”——以景結情,將讀者的想象引向更深遠的天地。是的,那滿林霜色,那悲壯角聲,不是能引起人們不盡的遐思嗎?
譚嗣同這首詩是景物抒情詩,在流連風物之中,表現了時代的風云和詩人獨特的雄渾勁健的藝術個性,拔起千仞而高唱入云,具有美學中所稱的“崇高美”。同時,它又有余地,有余情,情味悠永如平湖秋水,如曲澗幽林,因此,它完全可以說是景物抒情詩中的上品。
上一篇:古詩《洪昇·衢州雜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丘逢甲·謁明孝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