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宋山水詩鑒賞
歐陽修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
遙知湖上一尊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此詩作于仁宗景祐四年(1037)春天,當時歐陽修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貶所。謝法曹是詩人的好友謝伯初,當時在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任法曹參軍。謝伯初寄了一首詩來安慰歐陽修,后者就寫了這首詩作答。
詩首先從友人所在的遠方寫起。西湖在許州,是 一個著名的游覽勝地。詩人在想象中似乎看見了西湖的暮春之景: 春色已殘,湖水濃綠,東風無力,落花亂飛。古人描寫春水之色,常常聯想到綠色的染料。白居易《憶江南》中有“春來江水綠如蘭”之句,杜牧的《漢江》進而說“綠凈春深好染衣”。歐陽修則更進一步,說西湖的一湖春水比染過的還要綠,那該是多么令人心醉的 一種綠色啊! 接著,詩人又把思緒投向了友人。謝伯初寄來的詩中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如亂云”之句,詩人就從這兩句生發,說謝伯初此時定在湖上飲酒題詩 ,傷春懷遠。懷念遠人的詩卻從對方寫起,這種寫法似乎是受到了《詩·魏風·陟岵》、杜甫《月夜》等前代作品的啟發。后人評杜詩《月夜》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 (《杜臆》卷二)可見這種手法是很高明的。歐陽修妙用此法,但絲毫不見擬古之痕,可謂善于學古。以上八句都是說的謝伯初那一方,下面轉入詩人自己,轉折的關鍵是“萬里思春尚有情”一句。此句在語氣上以 “萬里” 二字與上句相鉤連,在意義上則是上下兩個層次的過渡:上句單寫謝伯初,此句兼指雙方,下句專說自己。這樣的轉折顯得宛轉舒徐,體現了歐詩的風格特征。
詩的后半寫自己在夷陵的情況。夷陵在當時是邊遠荒僻之地,地處峽中,氣候寒冷,春天來得很晚。詩人在作于同年的《戲答元珍》 一詩中描寫夷陵二月的風光是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可見此地的初春之景還是很凄涼的。然而,姍姍來遲的春風終究還是吹到這千山萬壑中來了。積雪消融,群山重新披上了綠裝。野花爭艷,妝點著江邊的一派春光。可是春風雖然一年一度地吹來,詩人的頭發卻漸漸被染白了。如今他身在這僻遠的山城,風土人情迥異于中土,親朋故友都在遠方,唯一可以慰藉他寂寞情懷的就是這舊時相識的東風了!
這首詩的前后兩段所寫的內容是大致相同的: 春色、東風、傷春懷遠的詩人,一彼一我,相映成趣。然而它們同中有異: 許州的春色已是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而夷陵的春色則是雪消花發的初春風光。前段中的東風僅僅是暮春的象征,而后段中的東風不但給自然界帶來了春意,而且在詩人的寂寞心境中添上了幾分溫暖。謝伯初的傷春懷遠是詩人們常有的感嘆,而歐陽修除此之外還有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抑郁悵惘,雖說這在詩中僅僅體現為輕微的感喟。這種整飾之中又有變化的結構,與清新淡雅的語言、宛轉舒徐的轉折融為一體,形成了此詩流麗委婉的風格,可稱是歐陽修七言古詩的代表作。
上一篇:李鼎《春日山村漫興》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鄒元標《春日赴白鷺洲》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