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離別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
黃云蔽千里,游子何時還?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
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
兔絲收水萍,所寄終不移。
詩人曾留下一篇傳世名作——《別賦》,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之情,人皆有之,它是一種最真摯、最能動人心魄的感情,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它傷神,為它落淚。可以說,離情別緒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之一。《別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動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而他的這首《古離別》可算得上是《別賦》的姊妹篇。
江淹長于擬古,《雜體詩三十首》就是擬漢、魏、晉、宋諸家的代表作品。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一首,擬的是古詩。《古離別》,屬樂府《雜曲歌辭》,多寫男女離別之苦。江淹的這一首,是寫思婦懷念征夫的。作品以思婦的口吻,訴說了離別的痛苦和刻骨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
詩人先從夫婦的遠別落筆: “遠與君別者, 乃至雁門關。”把“遠”字移至句首,是表示強調,是為了突出思婦的離別之苦。這個“遠”字含有深厚的意蘊,它既有距離遙遠、時間久遠的意義,也包含思婦綿長的思念和深長的憂愁。這與歐陽修詞中的名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踏莎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開頭簡潔有力,開門見山地點明題意,使詩篇一開頭就籠罩著一種憂苦的氣氛。雁門關是西北邊疆地區的要塞,兩山對峙,山巖峭拔,中間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自古為戍守重地,廝殺的戰場。這里的雁門關只是遙遠的蠻荒之地的代稱,一提到它,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天涯海角,相見無望的感覺,因此惆悵不安的心情便油然而生。這樣寫還嫌籠統,所以接下去一句就具體寫雁門關的景象,進一步渲染慘凄悲涼的情緒。 “黃云蔽千里”,一個“蔽”字寫盡了古戰場的慘狀:沙塵蔽空, 天昏地暗,一片肅殺氣象;白骨蔽野,陰風颼颼,鬼哭啾啾,一幅慘烈的景象……這很容易使我們想起李華《吊古戰場文》的描寫: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黯兮慘悴,風悲日曛”, “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這種慘相自然會在思婦的心靈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急切地盼望在遠方的游子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邊。“何時”二字,包含著思婦多少憂慮與焦灼的心情啊!
希望畢竟不是現實,當幻想破滅的時候,思婦心頭的憂苦就象大海上洶涌湃澎的波濤,更加難以抑制。送別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送君如昨日”,這里既說明了離別時間的久遠,又說明了送別情景的清晰真切。這本是兩個矛盾的現象,但詩人用一個“如”字就巧妙地把二者聯系在一起,突出了送別情景給思婦留下的印象的深刻。接著詩人選取“露已團”、“蕙草晚”、“道里寒”這些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機地組成了一個典型的悲秋環境,有力地渲染了悲苦凄涼的氣氛。“蕙草”,是思婦自喻。 “不惜”、 “所悲”,點破了思婦復雜的心理矛盾。一個容光煥發的少婦,就這樣讓青春年華在憂思中白白流逝,怎么能“不惜”呢? “不惜”,只是更反襯出“所悲”的強烈,感情的深厚。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古詩《冉冉孤生竹》)我們可以想象得出,象這樣一位少婦,在看到檐前的露團,枯萎的蕙草,而自己又青春流逝,獨守空房,內心的苦痛將是何等強烈!而少婦又從自身“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想到“游子無寒衣”(古詩《凜凜歲云暮》)。這種推已及人的方法,把思婦內心憂苦的感情,作了進一步的揭示。
接著詩人寫思婦思念的殷切。天涯海角,人各一方,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這種分別,無疑就是永別離,更何況還有其他的社會因素呢?因此思婦不敢有生死相守的奢望,只是希望能見上丈夫一面,也就心滿意足了。 “一”字突出了相思之苦,相望之殷。 “瓊樹枝”,是傳說中仙山上的樹,可以為人療治憂愁。《古文苑》李陵《錄別詩》: (“晨風鳴北林”)中有“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句,詩人借用其意,表達了思婦對丈夫強烈的思念之情。這四句與首四句相呼應,但絕不是作無謂的重復,而是用錯綜變化的句法加深抒情,很好地運用了民歌中反復詠嘆的手法,頗有一詠三嘆的韻味。但是就這點起碼的愿望,也不可能實現。因此悲傷之情便從思婦心底迸發出來,于是對天盟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對愛情都忠貞不移。 “兔絲”,即女蘿,是一種蔓生植物,緣樹而生。 “浮萍”須寄水而長。這兩個比喻,非常切合思婦的身份和心理狀態,這是封建社會中廣大婦女的共同愿望。曹植《閨情》中就說“寄松為女蘿,依水如浮萍。”詩人用兩個精巧的比喻,“借以表己志之貞”(沈德潛《古詩源》),把思婦蘊蓄在心底的激情傾瀉出來,猶如長江大河,波濤翻滾,奔騰不息,表達了思婦對丈夫生死不渝的愛。
這首詩是一首擬古之作,可以說相當成功,深得《古詩》意境,頗能再現《古詩》的藝術風格。但也并非一味模擬,在抒情方面就有獨到之處。全詩分為三層,第一層寫游子所去之處的荒遠和環境的惡劣。但思婦并無親身體驗,因此只能借助于想象來表達她對游子安危的憂慮。第二層寫思婦對游子冷暖的惦念,是用觸景生情,推己及彼的手法。而第三層則是用比喻的手法,表達對愛情的忠貞。這種富于變化的抒情方式,使作品真實感人,富于形象性,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古意報衰功曹|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名都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