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宋山水詩鑒賞
歐陽修
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春云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歐陽修被貶滁州(今安徽滁縣)后,內心的無限煩悶為山高水清的優美環境所感,滋生了悠游山水的意念。慶歷六年(1046)初夏,他登上滁州南面的豐山,踏著山路小徑,尋到了幽谷中流淌一股清泉的源頭。這里仰可望山,俯能聽泉,心中充滿了喜悅。于是他疏泉鑿石,辟地筑亭,取名為“豐樂亭”,并寫了一篇《豐樂亭記》,從此這里成為游覽的勝地。
第二年春天,歐陽修又來到 “豐樂亭”。四周樹影婆娑,以及 一路山鳥啼鳴的天然意趣,觸發了他的詩情,寫下了一組游春詩。這三首詩篇各自成章,但又組合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第一首描繪春山的迷人景色,流露出惜春的意蘊。首兩句寫眼前所見的自然景物,看來隨意著筆,其實別具匠心。詩人既刻劃了視覺的形象,顯示出陽光透過茂密的樹林,無數落花隨風蕩漾的物態,又寫出聽覺的感受,時聞山鳥啁啾的清脆悅耳的聲音。有聲有色的描述,構成了一幅山林清幽的春日美景。
后兩句抒情。“太守” 指作者。宋代的州地方長官簡稱知州,這里是借用漢唐時的稱謂。明媚的春光,鳥兒歌唱,落花飛舞的景象,與詩人悠然興會的內情相契合,使人陶醉。“明日酒醒春已歸”,作者運用夸張的筆墨,把當日酒醉的事態延伸到整個春天,不僅烘托了春景的迷人,而且蘊含著春日苦短的惋惜之情。
第二首寫春景醉人的情態。作者從晴空云淡的天際,寫到地面的芳草萋萋。這里著一“惹”字和“拂”字,把無生命的靜態物景,化為有情的動態意象。春草主動“惹”撞游人的衣襟,不僅寫出草木的蓬勃生機,而且與楊花、柳絮的灑落拂衣相配合,更傳神地展現了撩人的春色。
“行到亭西逢太守”兩句,在記事中抒情。“籃輿”,指竹轎。游客乘興來到豐樂亭,在亭西遇見了一位太守。有趣的是這位太守的形象不以地方長官的面貌出現,而是作為游客中的一員。他的兩鬢插上山中野花,醉醺醺地坐上竹轎,沿著下山的小路顛簸著,搖晃著,既是“春從醉里回”,又似乎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表露出悠然自在的灑脫襟懷。
第三首寫游人不絕的戀春情意。“紅樹青山日欲斜”兩句,把傍晚夕照的自然景象寫得色彩明麗。一輪白日西斜,映照著青山紅樹和一望無際的春草碧色,仿佛是“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如此美景,怎能不吸引游客! 盡管春將消逝,但是無數的游客依舊踏著滿地落花,不斷地前來登臨豐樂亭,觀賞這天生的優美景色。這不僅寫出了春光的銷魂,而且透射出對春天的無限眷念之情。
這三首詩的寫法上有共同之處,即每首起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詩人選取了春日的典型物景,綠樹交加,柳絮蕩漾,以及青山夕照,芳草萋萋。這 一切充分展現出春天大自然鮮艷奪目的色彩美。寫景是為了抒情,作者由外景轉入內情,委婉深切地傾吐惜春、戀春的情意,而寫得情景交練,融為一體。可以說,這組詩與他的《豐樂亭記》相映生輝,都是山水題材中別有審美意趣的佳作。
上一篇:李白《東魯門泛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孔武仲《乘風過洞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