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
淺深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熙寧七年(1074),蘇軾離開杭州,改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第二年,蘇軾作此詩寄給與他同科應試考取進士、時提點兩浙刑獄置司杭州的晁美叔。此詩前半描寫西湖景色及過去暢游的情景,中間抒發詩人的悒悒情懷,后段漫議達官貴人不識山水之樂。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詩人對游西湖、賞美景而引起議論:湖光山色、花鳥蟲魚、亭臺樓榭、山徑石階……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表面的景物,人人有目共睹,愚者賢者各得其所,各盡其趣。
然而,詩人并不滿足于此。接著,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淺深隨所得,誰能識其全。”的確,湖水的淺深,不是憑著眼力便可判斷準確的。如果你只坐船浮于水面,縱使你是賢者,你也無法知道孰淺孰深(不指現代科學考察)。而相反,只有身臨湖中的人,即使是愚者,也能探得出湖水的深淺。但是,并非所有下水的人都能對深淺得出統一的結果,位置不同,方法有別,也會因人而異,只能“隨所得”而已。何況,湖水浩渺,碧波萬頃,誰又能知道全部的深淺呢?
這樣,它就給人們帶來一個深刻的認識:即看任何事物,都不能只圖表面,而應該知曉它的內部“淺深”,并且還要掌握全局。若能如此,愚者不愚也:反之,賢者亦不賢也。愚賢之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加以證明。用今天的話說,即是一切真知來自親身實踐,一切結論來自多方調查。
蘇軾的那種“誰能識其全”的樸素的唯物辯證觀點,并非偶然的。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他的《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進一步說明:“即使身在山中,如果不從“遠”、“近”、“高”、“低”、“橫”、“側”各個方面去看廬山,就會把它看成一排“嶺”,或者看成一座“峰”,而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這個觀點對后人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它告訴人們,看待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忌以一概全。
上一篇:《少司命(節選)·[先秦]屈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悼金夫人·[清]艷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