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東魯門泛舟》唐山水詩鑒賞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后來。
這首七言絕句,是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中的第一首。另一首也是七言絕句,寫得比較一般。東魯門,一作魯東門。據明《一統志》記載,東魯門在兗州府城東。李白在開元末年曾移家山東。天寶初年,自長安“賜金放歸”之后,又在這里逗留過相當長一段時間。人稱“山東李白”。這首詩當寫于開元末年或天寶初年。第一聯寫舟上所見日落時的景觀。一抹落日的斜輝,照在沙岸之上,閃閃爍爍,分外明亮;天宇,仿佛從晚霞升起的西天,倒著展延過來,顯得更其開闊、幽遠。這時,詩人坐在船上,望著微波蕩石,溪水縈回,竟然產生了一種幻覺: 分不清是波搖,石動,還是水流? 其實,他的船也在動。這是一種多么令人心曠神怡的美的境界。詩人體驗到的一定是類似于微醺、淺夢樣的美的旋律。從落日,到月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詩人的審美心態,正是在這樣的動態過程中,次第展示出來的。如果說,首聯寫落日的景色與體驗,第二聯則是寫月夜泛舟的幻覺了。輕舟在月下緣溪流而宛轉,緩緩滑行,這時的心境,多么象山陰道上的王子猷。末一句用了《世說新語·任誕》的典故: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固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 ‘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個典故至少包蘊了兩層含義: 一是月照四野,象覆蓋著一層彩雪,變成朦朧的銀白世界; 二是詩人的感受,也象王子猷一樣放達、任情。在自然之美的環境中,詩人表達了 一種與之相契的適意、自然、不以身為形役、隨性任情的意念,這也許是全詩的點題。
上一篇:黃鎮成《東陽道中》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