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易不得見面的曾秀蒼同志,今天早晨帶了一包東西,到我這里來,說:
“方紀同志委托我,把他的一部散文集的清樣送給你,請你給他寫篇序。”
我當即回答:
“請你回去告訴方紀同志,我很愿意做這件工作, 并且很快就可以寫出來, 請他放心。”
我這種義不容辭的慷慨態度,對熟悉我的疏懶性格的人來說, 簡直有些突如其來, 一反常態了。
我要說明其中原委,共有三點。
一,我和方紀同志,是“同時代的人”。他曾經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就是這幾個字。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風貌, 以區別于歷史長河的其他時期。每一個時代的人,也有他們特殊的經歷,知識分子的特色,尤其顯著。我們所經歷的時代,并非自詡,我以為是很不平凡的。我們經歷了中國革命進展的重大階段。我們把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我們的共同之點還有,我們都是愛好文學藝術,從而走進革命的隊伍,這可以說是為文學而革命。
二,我和方紀同志, 可以說是老朋友了。1945年, 我在延安,并不認識他。1946年冬天,他從熱河到冀中,在河間的一個小村莊,我見到了他。他是從熱河趕著一匹小毛驢來的, 風塵仆仆,在一家農舍,他的多情的愛人黃人曉同志,正燒水為他洗腳。此后, 我們在《冀中導報》,土改運動中, 以及進城后在《天津日報》,都生活工作在一起。
三,現在我們都老了,他的健康情況, 尤其不好。1966年以來,我一直沒有見到他,最近在兩次集會上,我見到了他,攙扶了他, 看到他那樣吃力地走路、簽名, 我都忍不住眼淚。
我心里想:方是多么精明強干的人, 多么熱情奔放的人,他有很大的抱負,他為黨和人民,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現在竟被摧殘成了這個狀態! 當然,我的狀態,也不會在他的心靈中, 引起完全是欣慰的感覺。
我和方在青年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經常一同騎著自行車,在冀中平原,即我們的故鄉,紅高粱夾峙的大道上,競相馳騁。在他的老家,吃過他母親為我們做的束鹿縣特有的豆豉撈面。黃昏,在駐地農村的豆棚瓜架下,他操胡琴,我唱京戲。同到剛剛解放的石家莊開會,夜晚, 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迷戀地去聽一位唐姓女演員的地方戲曲。天津解放之前,我們先到美麗的小鎮勝芳,在一家臨河小院,一條炕上,抵足而眠,將近一個月。進城時, 因為我們的自由主義,離開了大隊, 幾乎遭到國民黨散兵的冷槍。這些情景, 都一去不返了,難以再遇。就是那些因為工作或因為生活而發生的爭吵, 恐怕也難得再有,值得懷念。即使還有機會爭吵,我身旁也沒有了兼顧情義的老伴, 聽不到她的勸誡了!
我和方,性格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我看到了他的優點,也看到了他的一些缺點。他對我也是這樣。在我們共事期間,常常有爭吵,甚至面紅耳赤, 口出不遜,拍案而起。但事過以后,還是朋友。我死去的愛人, 當時曾對他和我說:“你們就像兄弟一樣。”她是農民,她的見解是質樸可信的。
方的才氣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 不拘一格,文無定法,有時甚至文無定見。他常常是黨之所需, 時之所尚,意之所適,情之所鐘,就執筆為文, 洋洋灑灑。
他的膽量也大, 別人不敢說的, 他有時沖口而出。別人不敢表現的,他有時搶先寫成作品。這樣,就有好幾次站在危險深淵的邊緣,幸而沒有跌下去。
他的興趣,方面很廣。他好做事, 不甘寂寞。大量的行政交際工作,幫助他了解人生現實,在某些方面,也影響了他的藝術進展和錘煉。
文如其人,對方來說,尤其明顯。他的散文,視野很廣闊,充滿真實和熱烈的情感。他的文字流暢而美麗,給人以淙淙流水的音響。
時至今日, 對于我們這一代老同志, 一切客套, 我想都不必說了。我珍惜我們之間的友情,也珍惜方的文字。1966年以前,我曾把司馬光的兩句格言:頓足而后起,仗地而后行。告訴了方。他反其意,吟成四句詩, 第三句是“為了革命故”, 第四句是什么也可以不管。原話我忘記了。他從南方旅行回來,送給我一個筆筒,就把他這四句詩,刻在上面,算是對我的激勵。這個筆筒,后來被抄走,詩當然成為一條罪狀。他寄懷我的其他詩文,也被家人送進了火爐,筆筒不知流落在何家的案頭。
黨和人民,都在認真總結我們時代的慘痛的經驗教訓。我們也在總結自己的成敗得失。我們的作品, 自有當代和后世的讀者,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方的文章,是可以傳世的。
方很頑強,也很樂觀,他一定能戰勝疾病,很快恢復健康。
1979年2月9日
(《方紀散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年版。)
賞析 《方紀散文集序》,是孫犁為方紀的散文集所寫的一篇序文。方紀,河北束鹿縣人,1919年生。1935年參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孫犁與方紀共同經歷了解放戰爭、土地改革運動。全國解放后,兩人又一起到《天津日報》文藝部工作。為患難與共的老戰友寫序, 自然是孫犁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孫犁一反“疏懶”常態,很快寫成序文。此序有三個特點:
一、平淡中見真情。孫犁和方紀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很早參加革命,經受過戰火的洗禮。他們以文藝為武器, “潛思于戰爭之間,揮翰于鋒鏑之下”,真正稱得上“把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孫犁的序文,略去了他們共同創造的輝煌,只是以清淡的筆調,擷取了生活長河中的幾朵浪花,敘述了他們由相識、到相知的過程。孫犁選擇“趕著一匹小毛驢”以及“燒水洗腳”兩個細節,寫出了方紀在戰爭年代的簡樸以及家庭的溫暖。寫自己與方紀的相知則用了“騎車競相馳騁”、“吃豆豉撈面”、“操琴唱戲”、“冒險聽戲”、“抵足而眠”等多個細節,飽含深情地追憶了兩人兄弟一般的友誼。平淡的敘述中,流動著熾熱而真實的情感。
二、結構嚴謹、不枝不蔓。孫犁的文章,如同淙淙流水, 自然天成。他不過分講究篇章結構,不追求刻意雕琢,然而決不枝蔓。序文的骨干有三點。第一點,首先概括自己與方紀是“同時代的人”,這是兩人友情的堅實基礎。第二點,寫兩人的相識、相知。第三點寫方紀的現狀。表達自己痛心惋惜之情。全文的敘事抒情,緊緊圍繞這三點展開。通過時間線索、順序,把自己記憶中最為深刻的細節貫穿起來。有事則長, 無事則短。有情則詳,無情則略。長短相間,詳略得當。
三、知人論世、秉筆直書的史家風骨。孫犁為文,不語怪亂神, 他總是強調要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真實”為創作原則。序文不虛美、不隱惡,既寫出方紀“才氣很大”、“膽量也大”、“不甘寂寞”的優點,同時也指出了方紀的不足,如“口出不遜”、“拍案而起”、“文無定見”等。對方紀的為人、為文給予非常中肯的評價。這種客觀、公正的史家筆法,并沒有損傷方紀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反而讓人覺得方紀性格鮮明,可親可敬。更進一步說,孫犁在評價方紀的同時,也在嚴格地解剖自己。孫犁熱情洋溢地肯定方紀的優點,是對自己不足的鞭策。正是這種知人論世,以己度人的寬廣胸懷,使孫犁的序文具有真善美的道德力量。
上一篇:《文丞相傳》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舊夢》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