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語》·單子知陳必亡
(周語中)
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1】。 遂假道于陳, 以聘于楚。 火朝覿矣【2】, 道笰不可行也【3】, 候不在疆【4】, 司空不視涂【5】, 澤不陂, 川不梁, 野有庾積【6】, 場功未畢【7】, 道無列樹, 墾田若蓺【8】,膳宰不致餼【9】, 司里不授館【10】, 國無寄寓【11】,縣無旅舍, 民將筑臺于夏氏【12】。 及陳, 陳靈公與孔寧、 儀行父南冠以如夏氏【13】, 留賓弗見。
單子歸, 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14】, 國必亡。”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15】, 天根見而水涸【16】, 本見而草木節解【17】, 駟見而隕霜【18】,火見而清風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 水涸而成梁, 草木節解而備藏, 隕霜而冬裘具, 清風至而修城郭官室?!省断牧睢?sup>【19】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時儆曰:‘收而場功,侍而畚挶【20】。菅室之中,土功其始【21】。火之初見,期于司里。’此先王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陳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 立鄙食以守路【22】;國有效牧,畺有寓望。藪有圃草【23】,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其余無非谷土,民無懸耜【24】,野無奧草,不奪農時,不蔑民功。有優無匱,有逸無罷【25】。國有班事【26】,縣有序民【27】?!耜悋缆凡豢芍?田在草間,功成而不收, 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 關尹以告【28】,行理以節逆之【29】,候人為導,卿出郊勞【30】,門尹除門,宗祝執祀【31】,司理授館,司徒具徒【32】,司空視涂,司寇詰奸【33】,虞人入材【34】,甸人積薪【35】,火師監燎【36】,水師監濯【37】,膳宰致餐,廩人獻餼【38】,司馬陳芻【39】,工人展車【40】,百官各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大小莫不懷愛。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則皆官正蒞事,上卿監之。若王巡守【41】,則君親監之。’今雖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42】,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匪彝【43】,無即慆淫【44】,各守爾典,以承天休【45】?!耜惡畈荒钬防m之常【46】,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瀆姓矣乎【47】?陳,我大姬之后也【48】。棄袞冕而南冠以出【49】,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 茂帥其德也, 猶恐隕越【50】; 若廢其教而棄其制, 蔑其官而犯其令, 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 而無此四者, 其能久乎?”
六年【51】, 單子如楚。 八年, 陳侯殺于夏氏。 九年, 楚子入陳。
【注釋】
【1】定王: 周定王, 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 單 (Shan) 襄公:周定王的卿臣, 名朝, 謚號“襄”, 又稱單子。
【2】 火: 古代星名, 也稱大火, 即心宿二, 屬天蝎座, 可在十二月早晨看見。
【3】道茀: 無人管理荒蕪的道路。
【4】 候: 主管迎送客人的小官吏。
【5】 司空: 掌管土木建設、 水利工程的官吏, 又稱司工。
【6】 庾: 堆放在露天的谷堆。
【7】 場: 打谷場。
【8】蓺(yi): 茅草嫩芽。
【9】 餼 (xi): 食糧或飼料。
【10】 司里: 掌管房屋的官吏。
【11】 國: 國都。
【12】 臺: 了望臺。 夏氏: 陳國大夫夏征舒家族。 夏氏原姓媯。
【13】 南冠: 楚冠。
【14】 咎: 兇。
【15】 辰角: 辰與“晨”通。 角, 古星名, 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一宿,共二星, 屬室女座。 在寒露清晨出現, 稱角宿。
【16】天根: 古星名, 氐宿的別名。 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三宿, 共四星, 屬天秤座。 寒露后五日清晨出現。
【17】 本: 氐宿的又一別名。
【18】 駟: 古星名。 房宿, 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宿, 屬天蝎座, 霜降時節清晨出現。
【19】夏令: 夏代的月令。
【20】 偫 (zhi): 備辦。 畚 (ben) 挶 (ju): 木、 竹、 鐵制的盛運土工具。
【21】營室:古星名,室宿。為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六宿,共二星,屬飛馬宿,又稱定星。夏歷十月的黃昏出現在天空正中,古人認為此時可營造宮室,故得名。
【22】鄙食:郊外道路邊供飲食的廬舍。
【23】藪:洼地。圃草:生長茂盛的草。圃,通“甫”,多,大。
【24】耜(si):古代用于鏟土的工具,與鍬相似。
【25】罷(pi):同“?!薄?br>
【26】班事:按次序進行的勞役。
【27】序民:按次序輪流服役或休息的百姓。
【28】關尹:看守關門的官吏。
【29】行理:主管外交使節朝覲、聘問的官員。節:符節,一種使者用作憑證的信物。
【30】勞:慰勞。
【31】宗祝:主管祭祀、祈禱的官吏,宗伯的屬官。
【32】司徒:主管土地、人口、物產的官吏。
【33】司寇:主管司法,刑獄的官吏。
【34】虞人:管理山澤的官吏。
【35】甸人:主管燒柴的官吏。
【36】火師:掌管燈火的官吏。燎:夜間照明的火燭。
【37】水師:掌管洗滌的官吏。濯:盥洗。
【38】廩人:主管糧秣的官員。
【39】司馬:這里指掌管養馬的官吏。芻(chu):喂牲畜的飼料。
【40】工人:掌管手工業的官吏,又稱工師,工正。
【41】巡守:天子到諸侯國去視察。
【42】分族:家族中的分支。
【43】匪彝:不法。“匪”與“非”通。
【44】慆(tao)淫:怠情放蕩。
【45】休:吉祥。
【46】胤續:繼嗣。
【47】瀆姓:褻瀆我們姬姓。
【48】大姬:周武王之長女,嫁于陳始祖虞胡為妻,是陳的祖妣。
【49】褻(gun)冕:古代帝王的禮服及禮帽。
【50】隕越:墜落。
【51】六年:同定王六年(前601)。
【賞析】
《國語》是一部國別體的歷史著作, 有重點地記述了從周穆王起至魯悼公止五百余年內有關周、 魯、 齊、 晉、 鄭、 楚、 吳、 越等八國的重要史實, 素有“春秋外傳”之稱?!秶Z》在文學價值上雖趕不上 《左傳》, 但亦有寫得出色的篇章?!秵巫又惐赝觥芳礊槠渲兄?。
《單子知陳必亡》熔敘事、 議論為一爐, 在結構上采取了先擺現象、后下結論, 繼之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議論剖析的論證方法, 有理、 有力、 透辟、 深刻, 把陳侯必然亡國的道理闡發得淋漓盡致。 盡管作者仍沒有跳出時代的窠臼, 但其論述的治國安邦道理, 在今天讀起來仍能發人深省。
文章共分七個自然段。 在第一段中, 作者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了陳侯淫樂疲民、 違拗農時季節, 不注意生產建設, 不執行國與國間的往來原則, 以及驕奢亂倫等十四例。 對所擺現象雖只是客觀的記敘,未及稍加評說, 但從歷數弊端的用語上, 已可看出單襄公憂心如焚、 五內俱燃的激怒憤懣的心境。“火朝覿矣, 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 司空不視涂, 澤不陂, 川不梁, 野有庚積, 場功未畢……”意韻神態, 大有罄竹難書之慨。這樣的寫法是在分析議論之前, 先渲染氣氛, 以氛圍影響讀者。 使之先動之以情, 然后再曉之以理, 自然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歷數陳國的種種弊端之后, 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一開始, 就下了“陳侯不有大咎, 國必亡”這樣一個斷語, 這可以說是該文的中心論點。 圍繞中心論點, 作者又從維護周禮這一主旨出發, 闡釋了陳必亡的四大原因,也就是為中心論點提供論據的四個分論點——“廢先王之教”、“棄先王之法制”、“蔑先王之官”、“犯先王之令”。
文章在對四個分論點進行論證的過程中, 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先引證先王之教, 從正面立論說明依循自然規律, 不奪農時, 不蔑民功,廉潔勤政、 克己收心, 乃為治國安邦之本。 如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時, 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先王之教曰:‘雨畢除道, 水涸而成梁, 草木節解而備藏, 隕霜而冬裘具, 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正面立論之后, 緊接著便以王教為尺度衡量是非曲直, 把陳國朝野的混亂現象與王教對比:“火朝覿矣, 而道路若塞, 野場若棄, 澤不陂障, 川無舟梁?!狈泊朔N種, 顯然是與天道 (自然規律)、 王教相悖的, 這便是其必亡的第一個原因。 在論證過程中既有理論依據, 又有事實依據, 虛實相補, 雄辯滔滔, 自然就有很強的說服力。 第二、 第三、 第四個分論點, 大致也是這樣進行論證的, 不一一贅述。
圍繞四個分論點闡發完議論之后, 單襄公 (實際上就是作者) 又來了一段總結性的議論:“若廢其教而棄其制, 蔑其官而犯其令, 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 而無此四者, 其能久乎?”到此為止, 作者的觀點已全部闡釋完畢,而其未盡之意,卻猶能促人深思。那就是弘揚先王之教,循守先王之法,尊崇先王之官,奉施先王之令,恢復周禮是興利除弊、國泰民安的根本。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論證結束之后,作者又用了三個簡潔的并列句式:“六年,單子如楚。八年,陳侯殺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陳?!庇藐悳缤龅氖聦?,說明單襄公的推斷是正確的。這段僅有二十字的敘述非為節外生枝。它是在這首氣勢恢宏的樂章奏完之后,重重敲響的一記余音裊裊的終場鑼,愈能喚起人們對陳亡的深思與警惕。
周朝末期,諸侯割據稱雄,各自為政,周禮漸被廢棄。一部分忠于周王朝的封建士大夫階級,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周王朝統治,不斷發出恢復周禮的呼號?!秵巫又惐赝觥凤@然也具有這樣的思想傾向,因而其四個分論點都是圍繞維護主權和傳統的倫理綱常來闡發議論的,以期證明只有循規蹈矩,崇先王之教、守先王之法、尊先王之官、循先王之令,才能國泰民安。作者每論必頌王法,每論必倡王道,雖稍顯牽強,然其所列舉的弊端、剖析的危害卻又是客觀的、帶有普遍意義的。
《單子知陳必亡》在遣詞用句上很有特點。其文詞多采用三、四、五、六字的駢偶化句式。如,“澤不陂,川不梁,野有瘐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若蓺”,“敵國賓至,關尹以告,……候人為導,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祝執祀,司理授館,司徒具徒……”言約意豐,既有抑揚頓挫的韻律美,又自然流暢,錯落有致。
駢偶化句式經漢魏沒襲,到南北朝時期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文體——駢文,其全篇以儷句、偶句為主,對聲律以及用典、比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后來字數漸趨駢四儷六,世稱“四六文”。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瘪壩淖⒅匦问矫溃捎谶w就句式,堆砌詞藻典故,常因此而害義。我們今天來研讀這些文章時,既要學習古人詞語簡練、言約意豐的長處,又要切忌簡單模仿,以免誤入堆砌詞藻搞文字游戲的死胡同。
上一篇:《古文觀止·孔稚珪·北山移文》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單子知陳必亡》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