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1)。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2)。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3)。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4)。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5)。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譯詩】漫漫秋夜正長,烈烈北風更涼。轉側不能入睡,披衣出外彷徨。徘徊時間已久,霜露沾濕衣裳。俯視水波清清,仰望明月光亮。銀河已經西轉,星兒縱橫八方。草蟲哀鳴悲切,孤雁獨自南翔。郁郁諸多悲思,綿綿苦戀故鄉。愿飛哪得翅膀,欲渡苦無橋梁。面對長風嘆息,痛苦愁斷肝腸。
【解析】這首詩描寫了秋夜的凄清景色,抒發了漂泊游子的寂寞懷鄉之情思。詩的開頭二句就把人一下子帶入了一個北風凄涼的夜晚,使人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于此,作者以極簡潔的速寫筆調,勾勒出一個游子不眠,出外彷徨的形象。心有所思,徘徊忘返,霜露濕衣,猶自未覺。他到底想什么呢?作者并沒直接交代,而是安排了一連串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寫。這些大自然的景物自然而然地撲入了彷徨于外已久的游子眼目,作者以“俯”“仰”二字,囊括了一切景物:清水、明月、銀河、星斗、蟲鳴、雁翔——這些逼真而細膩的描寫,構成了一幅秋夜月色圖。這一切,不正是遠離家鄉游子心境的寫實嗎?這不更能加深人的鄉思之情嗎?至此,詩人才陡出神筆,傾吐“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的緣由:是無盡的苦鄉思,攪得他不能入寐?情寄景中,景為情寫,正是詩的精妙處。最后四句,是游子深情的直接抒發,是美好希望的寄托,是無法實現愿望的可憐的哀嘆?“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情急勢切的盼望在凄涼、悲切的秋夜,幻成泡影;嘆息、悲苦、哀痛之情,無以復加。我們仿佛聽到了一位憂苦已極的游子,在深秋月夜烈烈北風中沉吟、憂苦、凄切的哀嘆聲。清新流暢的語言,豐富細膩的筆觸,情景交融的描繪,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詩,在藝術上已達到了成熟的境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6)。惜哉時不遇(7),適與飄風會(8)。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9)。吳會非吾鄉,安得久留滯(10)。棄置勿復陳(11),客子常畏人。
【譯詩】西北有飄浮的云朵,遠而無倚渾如車蓋??上]有遇到好時機,恰好與急起的暴風相會。吹得我向東南飄動,走著走著到了吳會。吳會兩郡不是我家鄉,怎能長久地停留呢?擱下這些不再敘說,遠行游子常常怕人的?
【解析】這首詩以浮云的隨風飄蕩,比喻了客子流離之苦,流露了對當時戰亂的厭倦情緒和久居異鄉的抑郁之情。全詩幾乎全是以喻言事??陀^存在的景物,一經納入作者的筆端表露出來,無疑地要融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成為“人化的自然”。這比直接描寫更自然、更易使人接受,因為讀者要隨著作者筆端的景物而產生豐富的聯想,而對作品進行讀者的再加工。詩的開始,即以“浮云”起興,以其飄浮不定的特征和游子四處飄泊作類比,說其飄蕩行蹤。接著以凌厲的筆勢,引出浮云的遭遇:“適與飄風會”。這樣,便把浮云吹至了非故鄉的“吳會”,那又怎能“久留滯”呢?任風所欲,這才是“浮云”的命運;隨形勢而定行蹤,這就是游子的命運。飄泊之中,更思安定;他鄉之外,更戀故鄉。云戀藍天人戀家。作者就是通過對云的描繪,寄托了自己思鄉的情思,流露了自己對這種飄泊生活的極度厭倦與不滿的情緒。詩到了最后,才由“浮云”回到“客子”身上來:“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是的,羈旅他鄉的游子,寂寞孤獨,勢單力簿,思鄉心更切,所以常常是怕人提起故鄉的——那樣,感情的狂潮會沖決閘門,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愈切愈怕,愈怕愈切,這種回環婉曲的手法,的確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感。詩以“浮云”起興,以自嘆截止,以巧妙的構思、貼切的比喻、豐富的聯想,真切地表現了游子飄泊不定的生活,反映了游子對這種生活的抑郁與厭倦。
上一篇:經典《木瓜》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雜詩》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