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者,志之所之也。《春秋說題辭》:“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故詩之為言,志也。揚子①亦言:“說志者莫辨乎詩。”李注②:“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人各有志,志之卑亢殊,而詩之升降,亦于以判。故古有采詩之官,先王所以觀民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延陵季子③聘魯,請觀周樂, 自鄶以下無譏。詩之為義大矣哉。
吾友高子純劍④、柳子亞廬⑤等,既以詩詞名海內,復創南社,以網羅當世騷人奇士之作,蔚為巨觀。鐘儀操南音⑥, 不忘本也。昔啟、禎之際⑦,太倉二張⑧,首唱應社,貴池劉城⑨和之為廣應社。嘉魚熊開元⑩宰吳江,進諸生講藝,而復社乃興。由是云間有幾社,浙西有聞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則社,歷亭有序社, 昆陽有云簪社,而吳門有羽朋社、匡社, 武陵有讀書社, 山左有大社。流派雖別, 以詩古文詞相砥礪,而統歸于復社。山鳴谷應,風起水響,于斯為盛。“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去之三百載,其人若存兮!”⑾有踵接而起者, 固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⑿。
雖然,余選古近詩,至宋、明嘗略而弗錄。其持論曰:詩運降戾,爰茲歷年幾千,代有遷移。溫厚以則,宋以前也。纖麗以淫,唐以后也。且五言之際宋、梁,猶七律之際晚唐,衰遞以漸。學漢、魏不能,或猶類唐;學宋、明不能,將蔑取似也。然則斯編何取乎?曰:輯詩非選詩也。于先王之書, 《樂記》道之曰: “治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⒀故哀樂感夫心,而詠嘆發于聲。斯編何音?斯世何世?海內士夫庶幾曉然喻之,而同聲一慨也夫。嗟嗟! 《小雅》盡廢,四夷交侵,子夏(14)序詩,是以君子謂之知言。
(“南社叢刻”本《文選》卷一)
注釋 ①揚子——指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著有《甘泉》、《河東》、《羽獵》、《長楊》四賦和《法言》、《太玄》以及《訓纂編》、《方言》等。引文見《法言·寡見》。②李注——指唐代學者李善的《文選》注本,共六十卷。③延陵季子——春秋時吳國貴族季札, 又稱公子札,因其封地在延陵(今江蘇常州),稱延陵季子。公元前544年出使魯國,在欣賞周代傳統音樂詩歌時加以評析,推及盛衰大勢。④高子純劍——高旭,字天梅,號劍公,別號純劍,南社創始人之一。著有《天梅遺集》。⑤柳子亞廬——柳亞子,字安如,一字亞廬,南社創始人之一,社長。著有《柳亞子詩詞選》等。⑥鐘儀操南音——春秋時楚人鐘儀被俘于晉,仍戴楚帽,操楚音(即南音),以示不忘本。⑦啟、禎之際——明朝最后兩朝年號天啟、崇禎,指明末。⑧太倉二張——明末江蘇太倉人張溥和張采。他們曾創建應社,后合并江南各團體后稱復社,聲望頗高。⑨劉城——明代秀才,安徽貴池人,入清不仕。⑩熊開元——明天啟進士,湖北嘉魚人, 曾任吳江令,后隱居蘇州靈巖山。(11)“春木”四句——語見揚雄《法言·寡見》,第三句原作“去之五百歲”。前二句意謂春木芒然而生,譬若孔氏啟導人心有似援手而進,言其純美也。芚(tun),草木初生貌。鶉,鵪鶉, 肉味美,卵亦可食。(12)“固可以觀”句——語本《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觀,鄭玄注: “觀風俗之盛衰。”群,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國注: “怨刺上政。”(13)“《樂記》道之曰”句——見《樂記·樂本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14)子夏——春秋末晉國(一說衛國)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精于《詩》教,明于《春秋》大義,兼通《易》、《禮》。
賞析 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成立的進步文學團體,借詩文唱酬,提倡民族氣節,發揚民主愛國思想,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社員所作詩文輯為《南社叢刻》,共出22集。寧調元是南社發起人之一,他的這篇序文成為當事人記當時事的重要史料。
序文概述了南社創立的經過及其影響。光緒三十三年(1907),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人發起籌備南社。當時,寧調元因參加萍、瀏、醴起義被捕,囚禁于長沙獄中。他以書信聯系,積極參與籌建南社的活動。宣統元年(1909),南社正式成立于蘇州虎丘,早年成員多屬同盟會員。寧調元在序文中闡釋了取名“南社”之故,即“操南音,不忘其本”,用以作為反對“北廷”的標志。非常巧的是, 明末張溥、張采所創建的復社曾于崇禎元年(1628)在蘇州虎丘舉行大會。同是虎丘一地,復社與南社前后300年相映成輝,令人歡欣鼓舞。寧調元回顧了復社的發展歷程,滿懷信心地指出“去之三百載”, “有踵接而起者,固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
打著傳統旗號,鼓吹時代精神,即“舊瓶裝新酒”,這正是清末民初文壇的共同現象。寧調元在這篇序文中對于儒家“詩教”作出新的闡釋,用以宣揚民主主義精神。宋明以來,統治者大力提倡理學,原始儒學的民主性不復存在,文學淪為載道工具,以至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宋詩運動都將載理學之道作為文學創作的旨歸。寧調元鑒于此在序文開篇即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借前人論述喚醒人們重新審視文學的要義。他指出: “溫厚以則,宋以前也。纖麗以淫,唐以后也。” “學漢、魏不能,或猶類唐;學宋、明不能,將蔑取似也。”在這里,他呼喚文學創作重歸儒學言志之道,而這個“志”, 自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志”,而是帶有時代性、革命性的“志”,即將民主革命的精神貫徹到文學創作中去,與時代同步,為革命呼號。
序文流暢舒展,浸透著一種昂揚的激情與跳動的活力,這正是寧調元人品的燭照。辛亥革命后,南社部分成員積極投身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寧調元是其中突出的代表。1913年,他與熊越山到漢口秘密進行討袁活動,事泄被捕,遇害武昌。寧調元詩作頗有唐風,受杜甫影響較大,柳亞子在其遇害后編選《太一遺書》傳世以為紀念。寧調元的創作思想及作品風格對于南社成員均有一定影響。
上一篇:《十四行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變法通議》自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