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銘》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嶻嶪崇山①,湯湯大河②。山居河滸③,河近山阿④。鎖天中樞⑤,控地九域⑥。玉關門戶,金城險塞⑦。西通汧隴⑧,東接函崤⑨。秦居百二⑩,以拱帝郊(11)。大城似鐵(12),戰格靡列(13)。重兵偃隆(14),塵清氛滅。爾恒作屏(15),我愿輔忠。矢志罔渝(16),盡瘁鞠躬。山比不搖,河比不染(17)。坎以直前,剝以弗貶(18)。我銘關石(19),猶佩諸身(20)。罔師棄繻(21),愿學書紳(22)。山河靡改(23),予行靡易(24)。庶幾夙夜(25),令聞不墜(26)。
[注釋]
①嶻嶪(jiéyè):山勢險峻的樣潼關銘子。崇:高。
②湯湯(shāng) 大水急流的樣子。大河: 黃河。
③滸(hǔ)水邊。
④山阿:山中彎曲處。
⑤中樞: 中央。
⑥九域: 九州,指天下,古時曾分天下為九州。
⑦上句的 “玉關” 和此句的 “金城”,都用以比喻潼關的險要堅固。
⑧汧(qiān)隴:汧山和隴山。汧山,即岍山,在今陜西省千陽縣北部。隴山即六盤山南段,在今陜西省隴縣至甘肅省平涼一帶。岍山和隴山都在潼關西面,山勢險峻,是陜西通往甘肅的要道。
⑨函崤(xiáo):函谷和崤山,均在潼關東面,以險著稱。函谷 “實為天險”。崤山分為東崤和西崤,“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元和郡縣圖志》)。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①。
⑩百二:有兩種解釋,一說是以二萬人能敵100萬人,一說是100萬的二倍,皆用來形容地勢的險要。參見前李遠《贈潼關不下山僧》注⑥。
(11)帝郊:京都地區。
(12)杜甫《潼關吏》詩有 “大城鐵不如” 之句。
(13)戰格: 古代作戰時用以防御的柵欄。靡:多,指到處都有。杜甫《潼關吏》詩有 “連云列戰格” 之句。
(14)偃隆:止息威勢。此句是說,重兵攻打潼關,面對其險要形勢,就會威勢頓減。
(15)爾:你,指潼關。屏:屏障。
(16)矢: 發誓。罔(wǎng):沒有,不。渝: 改變。
(17)“山比”兩句是說,和高山相比,我的志向不動搖;和黃河相比,我的志向不改變。
(18)剝:傷害,指挫折。貶: 減退,衰退。“坎以” 兩句是說,為了實現我的志愿,即使道路坎坷,我也勇往直前;即使遭受挫折,我的意志也不衰退。
(19)銘: 刻。
(20)諸:之于。此句是說,我要把刻有銘文的關石經常佩帶在身上。
(21)師: 效法。棄繻(rú):指終軍入關棄繻的故事。終軍(?-前112),西漢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18歲被選為博士弟子,徙步入關時,關吏曾給了他出關的憑證——繻。他說:“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 遂棄繻而西。后官至諫議大夫,曾出使郡國。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⑨。此取其漫不經心地拋棄之意。此句是說,我不會像終軍棄繻那樣把《潼關銘》隨意拋掉。
(22)書紳: 把重要的訓言話語書寫在束于腰間的大帶子上,隨身攜帶,以防遺忘。《論語·衛靈公》云: “子張書諸紳。”刑昺解釋說: “紳,大帶也。子張以孔子之言書之紳帶,其意佩服無忽忘也。” 此句是說,我愿像子張書寫孔子訓語那樣把《潼關銘》帶在身邊。
(23)靡: 不。
(24)行: 品行,行為。
(25)庶幾:希望。夙夜:朝夕,早晚,引申為時時刻刻。
(26)墜: 掉落,引申為喪失,遺忘。此句是說,使我時時刻刻銘記著自己的志愿,永遠也不要把它忘掉。
【題解】
銘: 一種押韻的文體,一般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或警戒自己的文字。此銘選自《潼關衛志·藝文志》。
【簡析】
此銘共有32句,結構顯明,可分為兩個部分。前16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潼關山河的峻險、地理位置的重要、防御屏障的堅固。后16句為第二部分,敘寫作者為國“盡瘁鞠躬”堅不可移的情志,和 “銘關石” “佩諸身” 的目的。從而表現了作者對天險潼關的敬重,以及他為國盡忠的思想、正直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在表現手法上,這篇銘文筆墨質直宏闊,風格慷慨豪邁,是歌詠潼關作品中別具一格的佳作。
上一篇:《潼關道署后園(四首)》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潼關鎮國軍句復使院早春寄王同州》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