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詠蟬
駱賓王①
西陸蟬聲唱②,南冠客思深③。
不堪玄鬢影④,來對白頭吟⑤。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⑥,誰為表予心?【注釋】
①駱賓王(約638—?),初唐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
②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③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鐘儀被囚的典故。
④玄鬢影:用女人的鬢發比蟬。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宮女莫瓊樹始制蟬鬢,望之縹緲如蟬。”
⑤白頭:詩人自指。
⑥高潔:蟬居高食潔,故云高潔。
【詩本事】
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詩序里說:“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蟲響悲乎前聽?”
【賞評】
清人施補華認為唐人多能繼承《詩經》的比興有三個代表人物,一為虞世南,一為李商隱,另一個則是駱賓王。這首《詠蟬》詩是駱賓王獄中之作,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詩一開始即描述牢房外秋蟬高唱,觸耳驚心,逗引得詩人陷入了對家園的深深思念之中。痛楚彌漫開來,少年時代何嘗不知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政治風云變幻,經歷了種種打擊折磨,大好的青春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然而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這又如何一個“愁”字了得?“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秋露凝重,打濕了蟬的翅膀,使它難以飛行;秋風颯颯,也使蟬的聲音傳不到遠方。詩句委婉,意在言外。尾聯為一句深沉的慨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蟬被視為高潔的象征,因為它高居枝上,餐風飲露,與世無爭。現在世上無人看重“高潔”,又能指望誰來替我平反昭雪呢!滿腔憤懣傾瀉而出。此處以蟬的困厄處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難進。這首詩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作者對物理的探索,實已超出詩人對自我身世的感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成為千古失意文人共同的詠唱。
【詩評選輯】
清·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
上一篇:《詠風》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處士盧岵山居》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