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 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 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 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則斯役之價值, 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岡上一杯土,猶湮沒于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至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鄒君海濱, 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 則此一部開國血史, 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予為斯序, 既痛逝者, 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1921年12月
(本文選自 《孫中山全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賞析 本文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應鄒魯之邀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書寫的序言。雖為書序,卻不介紹或評論書的本身,而就書論世,借序以熱烈贊頌黃花岡烈士為革命捐軀的英雄氣概,激勵國人發揚光大先烈的犧牲精神,為實現革命理想而英勇奮斗。這是本序在內容上的特點。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之職,8月10日, 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并咨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明令出師討伐, 以謀國家統一。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后便馬上成立北伐大本營。他指出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業,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值此肩負重任、義旗高舉、討賊興師、整裝待發之際,恰逢鄒魯求序,于是作者便借作序之機,以先烈之精神,鼓舞士氣,激勵民心:“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本文與其說是一篇序言,倒不如說是一篇借先烈偉大精神鼓舞士氣,進行戰斗動員的檄文。
這篇序言在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抒情、議論水乳交融, 自然結合。以第一段為例:這段以抒情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開篇首先概述革命之艱難險巇,贊揚了革命者的堅毅不撓精神。然后突出“三二九”之役, “吾黨菁華,付之一炬”8個字抒發了革命領袖深感失去大批優秀戰士的痛惜之情。接著以飽蘸激情的筆鋒,熱情謳歌評價了這次戰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血戰的悲壯場面,熱烈贊頌了先烈的偉大精神。“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此役影響之大,威力之猛。末句用“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的比襯議論作了高度評價。全段把敘述、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于敘事說理中滲透著深情摯意。
文章二、三段與此類同,前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后以議論為主,兼有抒情和記敘。總之,全篇無論是記述辛亥廣州起義,烈士墓碣修建和烈士事略編纂,還是評論起義的歷史意義,論述撰序的目的,都飽含著“痛逝者”的深情;無論敘事、抒情還是議論,又都以勖國人為目的,不失一篇情理并茂的序中精品。
上一篇:《鷹之歌》后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黃花苔》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