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桂殿秋》原文賞析
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獨無稱呼。回頭試問松和竹,也有調羹手段無?
唐人愛牡丹若狂,宋以后士大夫則愛梅成癖。梅花沖寒冒雪,迎春報春,其花品似節義高邁之人品;梅花蕭疏枯淡,甘于寂寞,香滿幽谷,其花格又似高臥山中、晶瑩絕俗之隱士人格。總之,梅花象征了士大夫文人與隱者之流的情趣。這首詞也屬于梅花詠嘆調之一,詞作主要通過對比手法來贊美梅花。
將梅花與它物相比較,并非始于楊士奇,但比試的結果,梅花并未能盡占上風。如宋黃庭堅詠水仙,就曾將梅花與山礬拉來比較,評判結果為“山礬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枚,欣然會心作詠》),伯仲之間,彼此彼此。而宋人盧梅坡將雪與梅放在一起比較,最終結論卻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梅》)不分勝負,無有高下。事隔多年,楊士奇重起風波,將世有定評的松、竹與梅放在一起比較。松、竹、梅,自《月令廣義》始就被品為歲寒三友,而竹和松還另有一些美稱雅號:竹子虛心有節,歷來有“君子”之稱,如楊萬里《壕上感春》詩寫道:“竹君不作五斗謀,風前折腰也如磬。”這就是把竹比作高士陶淵明了。松樹則有“大夫”之稱。據載,秦始皇在泰山五松樹下避雨,因松樹有護駕之功,便特諭賜封為大夫。而梅花卻如清貧之士,雖然內外兼美,卻連個稱呼也沒有。然而梅雖沒有“君子”、“大夫”之號,卻有“調羹”之用,《尚書·說命》篇載高宗對宰相傅說宣布:“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意思是:就象燒菜要放鹽梅作佐料一樣,我要治國,也要你作幫手。從此“調羹”就有了雙關之意。這樣看來,梅雖無頭銜卻有極重要的作用,詞人為此而抱不平,因此忍不住回頭又問“竹君子”與“松大夫”:你們有沒有這種調羹手段呢?這樣一比較,松竹就是有名無實,而梅卻是有實而不爭名了,自然,梅品就高于松、竹一籌了。那么,詞人為何要偏袒梅花呢?據《歷代詞話》卷十引《晚香堂詞話》云:“宣德中,有從官出松竹梅來題者,(楊)榮題松,(楊)溥題竹,后皆書‘賜進士第’、‘賜進士出身’。獨(楊)士奇起于辟召,乃作題梅詞”。“世以此定三楊優劣”。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俱能文章,歷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時號“三楊”。“三楊”既為并稱,世人難分高下,但楊榮、楊溥因為有賜進士及第、賜進士出身的金字招牌,每每自鳴得意,而且處處背著這招牌,連寫一首詩詞也要押上這方金印,可謂虛心不足,俗氣有余。而楊士奇起自草野,名屬召辟,也許早就不滿意他們這種自賣自夸,掛牌子,戴帽子的庸俗手法了,這次適逢三人共同題詞,而松、竹已被他二人先占,唯余一無意苦爭春的梅花,情景湊泊,靈感勃發,發而為詞,遂將人之競爭化為物之較量,突出梅的淡泊風格,歌頌了梅的布衣精神,巧妙地批評了倚勢作威、盛氣凌人的官僚作風。因為這首詞不但見識超邁,其構思也十分巧妙,因而,此詞一出,三楊便分出了優劣。
上一篇:《余懷·桂枝香》原文賞析
下一篇:《柳如是·夢江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