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收集的大抵是我近年來寫的一些國際題材的散文, 看起來范圍比較廣,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卻是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在世界舞臺上,社會主義力量日益明顯地超過帝國主義, 民族獨立力量日益明顯地超過殖民主義, 和平力量日益明顯地超過戰(zhàn)爭力量。所以要編這本集子,正是想從一些東鱗西爪的側影,烘托出當前人類歷史的特征。
有一位熱心腸的批評家看了我的文章, 寫信鼓勵督促我, 同時問道:“我總覺得你的散文有個共同的特點。究竟在哪里,一時還捉不住。你能把你自己寫作散文的想法告訴我么?”
這倒是個難題,我并沒有什么多的想法。一定要問, 那就告訴你: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我向來愛詩,特別是那些久經(jīng)歲月磨煉的古典詩章。這些詩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鮮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尋味,而結構的嚴密,選詞用字的精練,也不容忽視。我就想:寫小說散文不能也這樣么?于是就往這方面學,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
不要從狹義方面來理解詩意兩個字。杏花春雨, 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詩力。你在斗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這不是詩又是什么?凡是遇到這樣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后來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動筆寫時,我也不以為自己是寫散文,就可以放肆筆墨,總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寫成文章。當然,這只是我寫散文的想法,至于寫的跟想的還有多大距離,那就迫切需要批評家和讀者的指教了。
集子編成時,正當1961年深秋。
1961年
(《東風第一枝》,作家出版社,1961年出版。)
賞析 楊朔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藝術家。他常以明麗的文筆,精巧的構思,濃郁的詩意,捕捉生活中平凡而又細小的事物,熔鑄為新的藝術境界,其作品既飽含詩意,又映照著時代峰巒,經(jīng)得起讀者的咀嚼和吟味。特別是他為散文集《東風第一枝》寫了小跋,透露出他的藝術追求的苦心后,他那具有詩意美的散文就更引起散文藝術界的重視了?!稏|風第一枝·小跋》就成了研究、閱讀楊朔散文的指路標了。
為書作跋,一般總要對書的內容、著書的經(jīng)過、編寫體例、作者情況等作一介紹,這篇跋文卻很少這類文字。雖然文章開頭寥寥幾筆,有所涉及,但也是一筆帶過。然后筆鋒一轉,引出了一位批評家的發(fā)問。這一發(fā)問似乎是作者漫不經(jīng)心之筆,實則是運用曲折跌宕的手法,揚起波瀾,使文章有了起伏。文章富于變化,然而卻層次井然,清晰、醒目、自然地引出下文,拉出要說的話題,這一巧妙構思就構成了這篇跋文的一大特點,實乃匠心獨運。
作者緊扣批評家的發(fā)問,將話題一層一層展開。先是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接著說明產(chǎn)生這種想法的根源是來自于對“久經(jīng)歲月磨煉的古典詩章”的反復思索,進而亮出了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尋求詩的意境”的觀點。文章有理有據(jù),令人凝思,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最后,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述說了“尋求詩的意境”的方法:一要善于捕捉那些“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的“斗爭中、生活中、勞動中的”事物。二要善于將飽含的內在激情、高尚情操、深刻思想與所寫的事水乳交融為一體,使生動感人的畫面表現(xiàn)出詩情和哲理。三是要像詩歌容不得一點兒瑕疵那樣,精心剪材、巧排布局、推敲字句,決不能“放肆筆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多么刻意求工!
這篇跋文,脈絡清晰,構思精妙。行文如流云, 自然而流暢,精約而新鮮,極富韻味。似乎在同老朋友促膝相談,誠摯而富于深情,堪稱一篇情文并茂的跋文。
上一篇:《東京夢華錄》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九月的太陽》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