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于景祐四年 (1037) 隨父王益定居江寧 (今江蘇南京)。第一次罷相,又退居江寧鐘山,悠游嘯詠。熙寧八年 (1075) 二月,他第二次拜相,奉詔進京,于“泊船瓜洲”時作此詩,表達了留戀鐘山、渴望再回鐘山的深情。
人已渡過長江,即將北上,其目光卻不投向北方的汴京,而是越過長江“一水”,投向 “南岸” 的京口; 再越過京口而南望鐘山,已為重山所遮。“數重山”而說“只隔”,極言距離甚近,然而畢竟把鐘山遮住了,望不見。“鐘山”是全詩的焦點,前連“瓜洲”,后接 “照我還”。“照我還”者,照我還“鐘山” 也。讀“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便覺一個“還” 字呼之欲出,但作者不立刻說“還”,卻墊了一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如無此句,則直而少味; 有此句,則走處仍留,急處仍緩,突出了欲“還”鐘山的渴望,使結局更富情韻。
洪邁《容齋續筆》卷八記載: 吳中士人家藏有這首詩的草稿,其第三句,“初云 ‘又到江南岸”。圈去 ‘到’ 字,注曰 ‘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 ‘入’,旋改為 ‘滿’。凡如此十許字,始定為‘綠’。”從十多個字中選出的這個 ‘綠’ 字,的確很精彩。“春風”是抽象的。人在江北而眼望江南,不論用 “到”、用 “過”、用 “入”、用“滿”,都不能使“春風”視而可見。而從“春風” 的功效著想,用一“綠”字,就立刻出現了視覺形象,使作者觸景生情,留戀江南的無邊春色,“明月何時照我還” 的激情,也就不可阻遏,隨之噴薄而出。
從這句詩本身看,用 “綠” 字當然比用 “過”、“入”等字好。但唐人已有“春風已綠瀛洲草” (李白)、“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之類的詩句,因而看不出王安石有多少創新; 而從全篇著眼,則王安石選用的這個 “綠” 字所起的作用,就更值得充分重視了。
王安石變法,曾受到猛烈攻擊,阻力極大,因而罷相。二次拜相,在離開鐘山北赴京師的路上心潮起伏,疑慮重重。這首詩,便是這種心態的外化。最后選用 “綠” 字,也許是想起了王維的詩句:“芳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有的鑒賞家并未讀懂這首詩,因而也并未看出這個 “綠” 字在全詩中有何妙用,卻東拉西址,把它的 “妙處” 談了一大堆,其實全未搔著癢處。
上一篇:歸有光《永州八記(選四)·滄浪亭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游園不值》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