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字嗣宗,南宋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屬江湖詩派,有《靖逸小集》。他以擅長寫七言絕句著名,《游園不值》,更是萬口傳誦的名作。
這首詩的好處之一是寫春景而抓住了特點,突出了重點。
詩人不是寫一般的春景,而是寫早春之景。早春之景,最有特征性的一是柳色,二是杏花。唐人楊巨源寫長安早春,一上來就說“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等到綠柳初“勻”,杏花也就開放了。北宋人宋祁的名詞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就是 “綠柳” 與 “紅杏” 并拈,以見東城 “風光” 之 “好” 的。再看陸游的 《馬上作》(《劍南詩稿》卷十八):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三、四句雖然既說 “楊柳”,也講 “紅杏”,但二者并非平列,而是以 “楊柳” 襯托 “紅杏”。詩人騎馬尋春,眼前出現了 “楊柳”。如果沒有 “紅杏”,那么,萬縷柔絲,金黃、嫩綠,也就滿可以算做“春色”。可是當詩人欣賞那金黃、嫩綠之時,忽然于萬縷柔絲迎風飄拂的空隙里閃出一枝嬌艷欲滴的 “紅杏”; 兩兩相形,才感到這是真正的 “春色”! 于是乎滿心歡喜地說: 幸而 “楊柳” 還沒有把 “紅杏”遮斷,如果遮斷的話,就看不見 “春色” 了!
用“楊柳” 的金黃、嫩綠襯托 “紅杏” 的艷麗,已可謂善于突出重點; 葉紹翁的詩,特別是第四句,也許是從此脫胎的。①但題目各異,寫法也不同。陸游以 《馬上作》 為題,故由大景到小景,先點“平橋”、“小陌”、“翠靄”、“楊柳” 等等,然后突出 “一枝紅杏”。葉紹翁則以 《游園不值》 為題,故用小景寫大景,先概括大地 “春色”于一 “園”,強調 “春色” 不但滿園,而且 “滿” 到 “關不住” 的程度,其具體表現是: “一枝紅杏出墻來”。陸詩和葉詩都用一個“出”字把“紅杏”擬人化,但前者沒有寫明非 “出” 不可的理由; 后者卻先用 “關不住” 一 “呼”,再用 “出墻來” 一 “應”,把 “一枝紅杏”寫得更活、更艷、更賦予崇高的靈魂美,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的好處之二是“以少總多”,含蓄蘊藉。例如 “屐齒印蒼苔”,就包含許多東西。①僅就寫景而言,“蒼苔” 生于陰雨,“屐”多用于踏泥,“蒼苔” 而 “屐齒” 可“印”,更非久晴景象。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中有這樣的名句: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 中有一聯也很精彩: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葉紹翁看來也是從“春雨” 聲中聽到了杏花消息,因而春雨初收,就急不可耐地穿上雨鞋,趕來“游園” 的; 但他避熟就生,不明寫 “春雨”,卻用 “屐齒印蒼苔” 加以暗示,而“春色” 之所以 “滿園”,也就不難想見應該歸功于誰了。“春色” 既已 “滿園”,而且“滿” 得 “關” 也“關不住”,那么進園去逐一觀賞,該多好! 然而就是進不去,只能在墻外看看那“出墻來” 的 “紅杏”,而且僅僅是“一枝”,豈非莫大的遺憾! 可是這 “一枝紅杏”,正是 “滿園春色” 的集中表現,眼看出墻 “紅杏”,心想墻內百花;眼看出墻“一枝”,心想墻內萬樹,不正是一種余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嗎?
這首詩的好處之三是景中有情,詩中有人,而且是優美的情、高潔的人。
題為 《游園不值》,“不值”者,不遇也。作者想進園一游,卻見不上園主人。那么主人是怎樣的人呢? 門雖設而常關,“扣” 之也“久不開”,其人懶于社交,無心利祿,已不言可知。門雖常關,而滿園春色卻溢于墻外,其人怡情自然,風神俊朗,更動人遐想。作者吃了閉門羹,而那所謂門,其實只是“柴扉”,別說用腳踢,用手也不難推垮; 但他不僅計不出此,而且先之以 “小扣”,又繼之以 “久”等; “久” 等不見人來,就設想園主人大概是由于珍惜那滿地 “蒼苔”、不忍心“印”上“屐齒”,才不愿開門的,因而也就不再“扣”門了,即使是“小”扣。這既表現出他本人的文雅,又反映了他對園主人的體貼和崇敬。而當他目注墻頭、神往園內的時候,他本人的美好情懷和園主人的高潔人品也就同那滿園春色融合無間,以 “關不住” 的藝術魅力搖蕩讀者的心靈。另一位江湖派詩人張良臣有一首《偶題》: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倚朱門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盡,粉墻斜露杏花梢。” 其謀篇造句,頗與葉詩相似,而意境相懸,奚啻霄壤! 景中要有情,詩中要有人,這是重要的。但那情是什么樣的情,人是什么樣的人,畢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容忽視,更不容輕視。
這首詩的好處之四是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夠引起許多聯想,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 一旦 “滿園”,那 “一枝紅杏” 就要 “出墻來”,向人們宣告春天的來臨。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難道是墻能圍得住、門能關得住的嗎?
上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游《游山西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