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指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在池州城南。池州州治在今安徽貴池縣。杜牧于武宗會昌四年(844)九月,自長州刺史遷池州刺史。繆鉞《杜牧年譜》稱,詩人張祜會昌五年(845) “來池州,與杜牧唱和甚歡,九月九日,同游齊山,并賦詩”。即此詩。
九月重陽節,舊俗有登高飲酒的習慣。這一年杜牧43歲,已人到中年了。這首詩以看破紅塵的曠達乃至頹廢的情緒,來排遣世路艱難、愁多笑少、生死無常的悲哀,比較消極。不過,此詩并沒有被悲傷所壓倒,全篇的基調還是很瀟灑、很飄逸的。
在“江涵秋影雁初飛”的季節,和好朋友一起帶著美酒登上一片縹青蒼翠的齊山,該是多么地心曠神怡啊!詩人用一“涵”字來描寫江水之澄清,仿佛把整個秋色都包涵在自己的懷抱之中,而齊山又是那樣的空靈秀美,“翠微”用在這里極好。“客”是張祜,中唐著名詩人。他的《宮詞》曾使杜牧深為佩服,賦詩相贈,甚至說“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又云“如何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現在,這位自己最心折的朋友專誠到池州來相訪了,又同在重陽佳節登高欣賞大自然的美好秋色。即使在這“難逢開口笑”的花花“塵世”,今天也可以“開口”大“笑”,像《紅樓夢》中入大觀園的劉姥姥似的“插”著“滿頭”的“菊花”,歡欣鼓舞而“歸”了。頷聯用一個流水對,接得非常自然,非常輕快。
頸聯用“但將”、“不用”兩個虛詞,進一步充分發揮頷聯的不盡之意。重陽是個“佳節”,我們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謝它吧。“用” “不”著去“恨”那西下的夕陽,自尋煩惱了。
“古往今來只如此”,用意更加明顯。“古往今來”什么“只如此”呢?一切都“如此”,窮通、禍福、生死,都不可能是盡如人意的。“牛山” “沾衣”用的是《晏子春秋》的典故: “(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上據皆從而泣。”國君也不過“只如此”,我們又何必學他們的榜樣“獨沾衣”呢?戛然而止,余韻悠然。
上一篇: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