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陸嵩·金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崔巍雉堞尚前朝,形勝東南第一標。②
驚見羽書傳昨夜,忽聞和議出崇朝。③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④
往事何人更憤切,不堪嗚咽獨江潮。
【注釋】 ①金陵:今南京,歷史上曾稱建業、建康,為六朝古都。②崔?。?高大雄偉。雉堞 (zhidie):古代城墻上修筑的呈凹凸形缺口的矮墻,用以掩護自己,觀察、射擊敵人,又叫女墻。形勝: 地理形勢優越。標: 有出色、高超的意思,可解釋為標格、風范。③羽書: 古時征調軍隊的文書,上插鳥的羽毛,表示情況緊急,又叫羽檄。崇朝: 即終朝,就是一個早晨。語出 《詩·衛風·河廣》: “誰謂宋遠? 曾不崇朝。” (誰說宋國遙遠,不要一個早晨就可以到達。) ④秦淮: 秦淮河,橫貫南京市區而西入長江。舊時沿岸多歌樓舞館,曾是六朝花柳繁華之區。玄武: 玄武湖,在南京東北玄武門外。南朝時稱做練湖,常作操練水師的地方。
【鑒賞】 《金陵》一詩寫于1845年。三年前,即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屈服于侵略勢力,在這里同英國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想起這使中華民族蒙受屈辱的歷史事件,詩人內心極不平靜,滿腔悲痛和憤慨從筆端涌出,寫下了這首愛國詩篇。
陸嵩來到南京,金陵古都風姿映入眼簾: 雄偉高大的城樓還像歷代建都時那樣巍然矗立。他不禁由衷地贊美: 南京城優越的地理形勢,這風范,這標格,在東南大地真是首屈一指呵! 但是,在這權喪國辱之秋,面對山川形勝,作為一個愛國詩人,贊美之中卻不能不浸透著苦澀和悲愴。因為清政府就在這里向外國侵略者屈膝投降,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地勢優越而政府無能,這是本詩從首聯轉向頷聯的契機。作者從對古都的贊美一下子拉回到三年前令人錐心悲憤的現實: 昨天晚上才心驚魄動地聽到緊急調兵準備打仗的消息,誰知道今天早晨忽然就傳出了對敵求和的事情! 出句一個“驚”字與對句一個“忽”字前后呼應,蘊含著這樣一個無情的歷史事實: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開進南京江面,投降派首領耆英、伊里布立即趕到南京向英軍求和; 8月12日、13日英方提出議和條件; 8月19日耆英即全盤接受,并奏請清廷批準; 8月29日屈辱的南京條約便正式簽字。事態發展之迅速,真像是一個早晨的事情。撫今思昔,觸景生情,怎不叫人感慨萬千!
以下兩聯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南京條約簽訂迄今南京城頹喪冷落的景象,以及這一切在國人心上所留下的屈辱和悲憤。往昔花柳繁華的秦淮河自然平添了幾多憔悴,而前朝操練水軍的玄武湖再也看不到那獵獵飄揚的旌旗,六朝古都空自寂寥,只留下一片寂寞和冷清。
憑吊歷史名城,詩人滿腔悲憤。然而,是不是有人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對這國家民族的奇恥大辱逐漸淡忘了呢?作者的心情不由得由悲痛而轉為激憤。他面對社稷山川大聲發問: 三年過去了,對那屈辱的往事銘心刻骨,保留著永不平息的憤怒和悲切的還能有誰呢?怕是只有那日夜嗚咽的江水還在傷心地獨自飲泣吧! 朝廷腐敗而民心不死,詩篇以花柳憔悴、江潮嗚咽這樣的擬人手法沉痛地儆醒國人: 永遠不要忘記國家的恥辱、民族的苦難!
文章作者:艾虹,陳淑寬
上一篇:愛國詩詞《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趙藩·聞法夷據臺灣雞籠炮臺感慨有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