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唐山水詩鑒賞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宣城,依山傍水,景色秀美,自公元四世紀初期晉室南渡以來,逐漸成為皖南的一座重要城邑。北樓,也叫謝朓樓,謝公樓。南齊建武二年(495),著名詩人謝朓在南齊宗室爭權奪勢的鬧劇中,受到猜忌排擠,外任宜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漫游至此。在一個秋陽薄山、晴空萬里的傍晚,登樓遠眺,詩興勃發,揮毫描繪了宣城如畫般的景色,并抒發了對前輩詩人謝朓的緬懷之情。
詩人登上北樓,憑高俯瞰,城郊原野,河流平川,色彩斑斕,莽莽岡巒,綿延起伏,與晴空相接,簡直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頭兩句詩人即以贊嘆之情,凝煉之筆概括地描寫了登臨北樓的初步印象。次句之“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間四句,提綱挈領,總攝全篇。
三、四句上承首句“江城”,描寫宣城薄暮的水色天光。“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至宣城東北,與句溪會合,繞城而流。一個“夾”字形象地道出了兩溪相會的情形。“雙橋”,指建于隋代的鳳凰橋、濟川橋。秋天的溪水明凈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橫跨溪上的拱形雙橋,輕靈欲飛,倒映水中的橋影,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五顏六色。這哪里是雙橋,明明是彩虹從天而降! 這哪里是溪水,分明是光潔的明鏡!“明鏡”“彩虹”兩個前后蟬聯的比喻,色彩鮮明,形象生動。描寫雙橋倒影,用一 “落” 字,給雙橋增加了飛動之勢。
五、六句則是由第二句的“山”字生發出來的。秋季的晴天,天高氣清,傍晚時分,莽莽的山岡叢林中,飄動著裊裊的炊煙,人煙晚氣繚繞,深碧的橘柚似乎感到寒意,蒼黃的梧桐越發顯得老成。“寒”“老”二字,把感覺融入視覺形象之中,不僅寫照傳神,而且調動讀者去聯想、去領會秋意的蒼寒。這兩句描寫秋景、秋意,不傷秋悲秋,但為下文的念古傷懷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水景明凈絢麗,山景蒼寒老成。在布景著色上,明暗適當,層次清晰,可謂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尾二句,詩人收回視線,將注意力與情思轉向所登之樓,與開頭兩句登高覽望遙遙呼應。“誰念”二字,道盡了當時詩人的孤獨彷徨之感。有誰能夠理解詩人佇立北樓,懷念前代詩人謝公的心情呢?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漫游,過著一無所為、漂泊流浪的生活,這對自比大鵬,想一展宏圖的詩人來說,不能不是最為傷情之處。詩人登覽北樓,懷念謝公,首先是謝朓曾和李白有相同的政治遭遇,又有相同的文學追求,他們之間雖然古今時異,但遭遇和精神卻遙遙相通。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游覽吟詠的宣城山水,孤獨的詩人怎能不緬懷謝公,尚友古人呢?怎能不發出“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李白《謝公亭》)的長嘆呢?
上一篇:劉滄《秋日山寺懷友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姜夔《蕭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