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西城聽涼州曲二首》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益
行人夜上西城宿,聽唱涼州雙管逐。
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
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
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臺。
這兩首絕句是作者邊塞詩的名作。詩歌采用層層推進的藝術手法,以物相襯,融情于景,通過對月下聽《梁州曲》的生動描繪,抒寫出邊塞征人凄涼、悲切的情懷。
西城,即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梁州曲》即《涼州曲》,原是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人多以此調作歌詞,內容多寫邊地風光和戰爭,曲調悲涼。
第一首寫詩人夜間上到西城,聽有人在“雙管” (即雙鳳管)的伴奏下,唱起悲涼的《梁州曲》來。“行人”即使者,指詩人自己。“逐”,以樂器為唱歌伴奏。詩人環顧四望,啊,“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詩人由西城想望到所有關山(即邊塞),收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黃叔燦曾稱贊這兩句詩說: “‘此時’二句,不言關山明月,聽《涼州曲》之哀慘,乃偏說何處無此,則此時此際,同一悲涼,不言自喻矣。筆墨入微。” (《唐詩箋注》)
第二首則通過“鴻雁”對《梁州曲》反應行為的描寫,反襯出戍邊將士的憂怨。鴻雁是一種候鳥,由于“北地”寒冷而南飛,但聽到這悲涼的《梁州曲》的一半,便覺此地更寒冷,于是便向北地飛了回去。鳥且如此,那么人呢? “金河戍客腸應斷,更在秋風百尺臺。”金河,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唐置金河縣;百尺臺,即烽火臺。戍客,戍邊士卒。連守護金河的戍邊士卒聽到這《梁州曲》肝腸都要斷了,更何況那常年守衛在烽火臺上的士卒呢?就這樣,詩由西城到邊塞,由鴻雁到人,由金城守將到烽火臺衛士,層層過渡,步步推進,將一層深似一層的悲傷,沉重地落在了“秋風百尺臺”的“戍客”身上!全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結構精嚴,詩思婉曲,手法獨特,生動地反映出戍邊將士久戍思歸的怨望之情。胡應麟在《詩藪》中說: “七言絕,開元以下,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諸篇,皆可與太白、龍標(王昌齡)競爽,非中唐所得有也。”此言當不為虛夸。
上一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夜下征虜亭》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