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流放途中的李白,在白帝城(夔州)遇赦,隨即乘船東下江陵。不久前溯江上三峽,“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心情與舟船一樣滯重;此時歡暢輕快,情見乎辭。
首句初登舟,回望山峻城高,曙色熹微,彩云繚繞,不必是神話中的巫山那一段朝云;著一彩字,籠罩全詩,遷客心中的愁云為之一掃。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三峽,唯高處得沐朝暾,乘興乘舟,仿佛自彩云間乘風而下,一篙千里,了無罣礙。
次句緊接著極寫舟行如飛,回憶來時舟楫遲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今還江陵,預擬千里水程一日可達。后來杜甫久居蜀中,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懸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心情近似。
三、四兩句,聽猿啼,度萬山,有聲有色,不復是來時“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了。哀猿不哀,水疾船輕,而詩人飄然若凌空而行,眼見即到江陵,“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胸中塊壘全消,如萬重山之已過。
全詩以入云的白帝、遙望的江陵和兩岸千里萬重山構成空間的寥廓感,又以一遞一聲猿鳴不斷的空鏡頭和朝發夕至從容飛度的特寫鏡頭構成時間的瞬息感,互為作用,無非為了突出詩人重獲自由的喜悅。那飛動的氣韻不就來自自由的心的律動么!
上一篇:梁啟超《太平洋遇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世民《賜房玄齡》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