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1〕,大盜移國〔2〕,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涂炭〔3〕。華陽奔命,有去無歸〔4〕。中興道銷,窮于甲戊〔5〕。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6〕。天道周星,物極不反〔7〕。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8〕;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9〕。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10〕,并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11〕,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12〕。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13〕,藐是流離,至于暮齒〔14〕。《燕歌》遠別,悲不自勝〔15〕;楚老相逢,泣將何及〔16〕?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17〕;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18〕。下亭漂泊,高橋羈旅〔19〕。楚歌非取樂之方〔20〕,魯酒無忘憂之用〔21〕。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22〕;壯士不還,寒風蕭瑟〔23〕。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24〕;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25〕。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26〕;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27〕。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28〕;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29〕。釣臺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30〕;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31〕!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32〕;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33〕。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34〕?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35〕。頭會箕斂者,合從締交〔36〕;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37〕。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38〕?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zāi)〔39〕;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40〕。嗚呼!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41〕;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42〕。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fù)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43〕;風飚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44〕。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45〕。陸士衡聞而撫掌〔46〕。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47〕,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為族〔48〕;經(jīng)邦佐漢,用論道而當官〔49〕。稟嵩、華之玉石,潤河、洛之波瀾〔50〕。居負洛而重世,邑臨河而宴安〔51〕。逮永嘉之艱虞,始中原之乏主〔52〕。民枕倚于墻壁,路交橫于豺虎〔53〕。值五馬之南奔,逢三星之東聚〔54〕。彼凌江而建國,始播遷于吾祖〔55〕。分南陽而賜田,裂東岳而胙土〔56〕。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57〕。水木交運,山川崩竭〔58〕;家有直道,人多全節(jié)〔59〕。訓(xùn)子見于純深,事君彰于義烈〔60〕。新野有生祠之廟,河南有胡書之碣〔61〕。況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階庭空谷,門巷蒲輪〔62〕。移談講樹,就簡書筠〔63〕,降生世德,載誕貞臣〔64〕。文詞高于甲觀,楷模盛于漳濱〔65〕。嗟有道而無風,嘆非時而有麟〔66〕。既奸回之奰逆,終不悅于仁人〔67〕。
王子濱洛之歲,蘭成射策之年〔68〕。始含香于建禮,仍矯翼于崇賢〔69〕。游洊雷之講肆,齒明離之胄筵〔70〕。既傾蠡而酌海,遂測管而窺天〔71〕。方塘水白,釣渚池圓〔72〕。侍戎韜于武帳,聽雅曲于文弦〔73〕。乃解懸而通籍,遂崇文而會武〔74〕。居笠轂而掌兵,出蘭池而典午〔75〕。論兵于江漢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76〕。于時朝野歡娛,池臺鐘鼓。里為冠蓋,門成鄒魯〔77〕。連茂苑于海陵,跨橫塘于江浦〔78〕。東門則鞭石成橋,南極則鑄銅為柱〔79〕。桔則園植萬株,竹則家封千戶〔80〕。西贐浮玉,南琛沒羽〔81〕。吳越吟,荊艷楚舞〔82〕。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五十年中,江表無事〔83〕。王歙為和親之侯,班超為定遠之使〔84〕。馬武無預(yù)于甲兵,馮唐不論于將帥〔85〕。豈知山岳
然,江湖潛沸〔86〕。漁陽有閭左戍卒,離石有將兵都尉〔87〕。天子方刪詩書,定禮樂,設(shè)重云之講,開士林之學(xué)〔88〕。談劫燼之灰飛,辯常星之夜落〔89〕。地平魚齒,城危獸角〔90〕。臥刁斗于滎陽,絆龍媒于平樂〔91〕。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92〕。乘漬水以膠船,馭奔駒以朽索〔93〕。小人則將及水火,君子則方成猿鶴〔94〕。敝笚不能救鹽池之咸,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95〕。既而魴魚
尾,四郊多壘〔96〕。殿狎江鷗,宮鳴野雉〔97〕。淇盧去國,艅艎失水〔98〕。見被發(fā)于伊川,知百年而為戎矣〔99〕。
彼奸逆之熾盛,久游魂而放命〔100〕。大則有鯨有鯢,小則為梟為獍〔101〕。負其牛羊之力,兇其水草之性〔102〕。非玉燭之能調(diào),豈璿璣之可正〔103〕?值天下之無為,尚有欲于羈縻〔104〕。飲其琉璃之酒,賞其虎豹之皮〔105〕。見胡柯于大夏,識鳥卵于條枝〔106〕。豺牙密厲,虺毒潛吹〔107〕。輕九鼎而欲問,聞三川而遂窺〔108〕。
始則王子召戎,奸臣介胄〔109〕。既官政而離逿,遂師言而泄漏〔110〕。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窮寇〔111〕。出狄泉之蒼鳥,起橫江之困獸〔112〕。地則石鼓鳴山,天則金精動宿〔113〕。北闕龍吟,東陵麟斗〔114〕。爾乃桀黠橫扇,馮陵畿甸〔115〕。擁狼望于黃圖,填盧山于赤縣〔116〕。青袍如草,白馬如練〔117〕。天子履端廢朝,單于長圍高宴〔118〕。兩觀當戟,千門受箭〔119〕。白虹貫日,蒼鷹擊殿〔120〕。竟遭夏臺之禍,終視堯城之變〔121〕。官守無奔問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戰(zhàn)〔122〕。陶侃空裝米船,顧榮虛搖羽扇〔123〕。將軍死綏,路絕長圍〔124〕。烽隨星落,書逐鳶飛〔125〕。遂乃韓分趙裂,鼓臥旗折〔126〕。失群班馬,迷輪亂轍〔127〕。猛士嬰城,謀臣卷舌〔128〕。昆陽之戰(zhàn)象走林,常山之陣蛇奔穴〔129〕。五郡則兄弟相悲,三州則父子離別〔130〕。護軍慷慨,忠能死節(jié),三世為將,終于此滅〔131〕。濟陽忠壯,身參末將,兄弟三人,義聲俱唱〔132〕。主辱臣死,名存身喪,狄人歸元,三軍悽愴〔133〕。尚書多算,守備是長,云梯可拒,地道能防〔134〕。有齊將之閉壁,無燕師之臥墻,大事去矣,人之云亡〔135〕。申子奮發(fā),勇氣咆勃,實總元戎,身先士卒〔136〕。胄落魚門,兵填馬窟,屢犯通中,頻遭刮骨〔137〕。功業(yè)夭枉,身名埋沒〔138〕。
或以隼翼披,虎威狐假〔139〕。沾漬鋒鏑,脂膏原野〔140〕。兵弱虜強,城孤氣寡〔141〕。聞鶴唳而心驚,聽胡笳而淚下〔142〕。拒神亭而亡戟,臨橫江而棄馬〔143〕。崩于鉅鹿之沙,碎于長平之瓦〔144〕。于是桂林顛覆,長洲麋鹿〔145〕。潰潰沸騰,茫茫
黷〔146〕。天地離阻,神人慘酷〔147〕。晉、鄭靡依,魯、衛(wèi)不睦〔148〕。競動天關(guān),爭回地軸〔149〕。探雀鷇而未飽,待熊蹯而詎熟〔150〕?乃有車側(cè)郭門,筋懸廟屋〔151〕。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152〕。爾乃假刻璽于關(guān)塞,稱使者之酬對〔153〕。逢鄂坂之譏嫌,值耏門之征稅〔154〕。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zhuǎn)礙〔155〕。吹落葉之扁舟,飄長風于上游〔156〕。彼鋸牙而鉤爪,又循江而習流〔157〕。排青龍之戰(zhàn)艦,斗飛燕之船樓〔158〕。張遼臨于赤壁,王璿下于巴丘〔159〕。乍風驚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160〕。未辨聲于黃蓋,已先沉于杜侯〔161〕。落帆黃鶴之浦,藏船鸚鵡之洲〔162〕。路已分于湘、漢,星猶看于斗、牛〔163〕。
若乃陰陵失路,釣臺斜趣〔164〕。望赤壁而沾衣,艤烏江而不渡〔165〕。雷池柵浦,鵲陵焚戍〔166〕,旅舍無煙,巢禽無樹。謂荊、衡之杞梓,庶江、漢之可恃〔167〕。淮海維揚,三千余里〔168〕。過漂渚而寄食,托蘆中而渡水〔169〕。屆于七澤,濱于十死〔170〕。嗟天保之未定,見殷憂之方始〔171〕。本不達于危行,又無情于祿仕〔172〕。謬掌衛(wèi)于中軍,濫尸丞于御史〔173〕。
信生世等于龍門,辭親同于河洛〔174〕。奉立身之遺訓(xùn),受成書之顧托〔175〕。昔三世而無慚,今七葉而始落。泣風雨于《梁山》,惟枯魚之銜索〔176〕。入欹斜之小徑,掩蓬藋之荒扉〔177〕。就汀洲之杜若,待蘆葦之單衣〔178〕。于是西楚霸王,劍及繁陽〔179〕,鏖兵金匱,校戰(zhàn)玉堂〔180〕。蒼鷹赤雀,鐵軸牙檣,沉白馬而誓眾,負黃龍而渡江〔181〕。海潮迎艦,江萍送王,戎車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182〕。諸侯則鄭伯前驅(qū),盟主則荀暮至〔183〕。剖巢熏穴,奔魑走魅〔184〕,埋長狄于駒門,斬蚩尤于中冀〔185〕。燃腹為燈,飲頭為器〔186〕。直虹貫壘,長星屬地〔187〕。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瘁〔188〕。
西瞻博望,北臨玄圃〔189〕。月榭風臺,池平樹古〔190〕。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馬于鳳凰樓柱〔191〕。仁壽之鏡徒懸,茂陵之書空聚〔192〕。若夫立德立言,謨明寅亮,聲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193〕。更不遇于浮丘,遂無言于師曠〔194〕。以愛子而托人,知西陵而誰望〔195〕。非無北闕之兵,猶有云臺之仗〔196〕。司徒之表里經(jīng)綸,狐偃之惟王實勤〔197〕。橫琱戈而對霸主,執(zhí)金鼓而問賊臣〔198〕。平吳之功,壯于杜元凱;王室是賴,深于溫太真〔199〕。始則地名全節(jié),終則山稱枉人〔200〕。南陽校書,去之已遠〔201〕;上蔡逐獵,知之何晚〔202〕。鎮(zhèn)北之負譽矜前,風飆凜然〔203〕。水神遭箭,山靈見鞭〔204〕。是以蟄熊傷馬,浮蛟沒船,才子并命,俱非百年〔205〕。
中宗之夷兇靖亂,大雪冤恥〔206〕。去代邸而承基,遷唐郊而纂祀〔207〕。反舊章于司隸,歸余風于正始〔208〕。沉猜則方逞其欲,藏疾則自矜于己〔209〕。天下之事沒焉,諸侯之心搖矣。既而齊交北絕,秦患西起〔210〕。況背關(guān)而懷楚,異端委而開吳〔211〕。驅(qū)綠林之散卒,拒驪山之叛徒〔212〕。營軍梁溠,蒐乘巴渝〔213〕。問諸淫昏之鬼,求諸厭劾之符〔214〕。荊門遭廩延之戮,夏口濫逵泉之誅〔215〕。蔑因親以教愛,忍和樂于彎弧〔216〕。既無謀于肉食,非所望于《論都》〔217〕。未深思于五難,先自擅于二端〔218〕。登陽城而避險,臥砥柱而求安〔219〕。既言多于忌刻,實志勇而刑殘〔220〕。但坐觀于時變,本無情于急難〔221〕。地惟黑子,城猶彈丸〔222〕。其怨則黷,其盟則寒〔223〕。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224〕。況以沴氣朝浮,妖精夜隕〔225〕。赤烏則三朝夾日,蒼云則七重圍軫〔226〕。亡吳之歲既窮,入郢之年斯盡〔227〕。周含鄭怒,楚結(jié)秦冤〔228〕。有南風之不競,值西鄰之責言〔229〕。俄而梯沖亂舞,冀馬云屯〔230〕。俴秦車于暢轂,沓漢鼓于雷門〔231〕。下陳倉而連弩,渡臨晉而橫船〔232〕。雖復(fù)楚有七澤,人稱三戶〔233〕,箭不麗于六麋,雷無驚于九虎〔234〕。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235〕。熾火兮焚旗,貞風兮害蠱〔236〕。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237〕。
下江余城,長林故營〔238〕。徒思拑馬之秣,未見燒牛之兵〔239〕。章曼枝以轂走,宮之奇以族行〔240〕。河無冰而馬渡,關(guān)未曉而雞鳴〔241〕。忠臣解骨,君子吞聲〔242〕。章華望祭之所,云夢偽游之地〔243〕。荒谷縊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帥〔244〕。硎谷折拉,鷹鹯批〔245〕。冤霜夏零,憤泉秋沸〔246〕。城崩杞婦之哭,竹染湘妃之淚〔247〕。
水毒秦涇,山高趙陘〔248〕。十里五里,長亭短亭〔249〕,饑隨蟄燕,暗逐流螢〔250〕。秦中水黑,關(guān)上泥青〔251〕。于是瓦解冰泮,風飛電散,渾然千里,淄、澠一亂〔252〕。雪暗如沙,冰橫似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253〕。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guān)山而長嘆。況復(fù)君在交河,妾在青波〔254〕。石望夫而逾遠,山望子而逾多〔255〕。才人之憶代郡,公主之去清河〔256〕。栩陽亭有離別之賦,臨江王有愁思之歌〔257〕。別有飄飖武威,羈旅金微〔258〕。班超生而望返,溫序死而思歸〔259〕。李陵之雙鳧永去,蘇武之一雁空飛〔260〕。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禍始〔261〕。雖借人之外力,實蕭墻之內(nèi)起〔262〕。撥亂之主忽焉,中興之宗不祀〔263〕。伯兮叔兮,同見戮于猶子〔264〕。荊山鵲飛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265〕。鬼火亂于平林,殤魂游于新市〔266〕。梁故豐徙,楚實秦亡〔267〕。不有所廢,其何以昌〔268〕?有媯之后,將育于姜〔269〕。輸我神器,居為讓王〔270〕。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271〕。用無賴之子弟,舉江東而全棄〔272〕。惜天下之一家,遭東南之反氣〔273〕。以鶉首而賜秦,天何為而此醉〔274〕?
且夫天道回旋,生民預(yù)焉〔275〕。余烈祖于西晉,始流播于東川〔276〕。洎余身而七葉,又遭時而北遷〔277〕。提挈老幼,關(guān)河累年〔278〕。死生契闊,不可問天〔279〕。況復(fù)零落將盡,靈光巋然〔280〕。日窮于紀,歲將復(fù)始。逼迫危慮,端憂暮齒。踐長樂之神皐,望宣平之貴里〔281〕。渭水貫于天門,驪山回于地市〔282〕。幕府大將軍之愛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283〕。見鐘鼎于金、張,聞弦歌于許、史〔284〕。豈知灞陵夜獵,猶是故時將軍〔285〕;咸陽布衣,非獨思歸王子〔286〕。
【注 釋】
〔1〕粵:發(fā)語詞。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建亥之月;陰歷十月。
〔2〕大盜:指侯景。侯景天太清二年八月間興兵作亂,十月攻陷梁都金陵。
〔3〕竄身:逃匿。荒谷:春秋時楚地名,在江陵縣西。公私:指公室與私門。涂炭:比喻災(zāi)難。
〔4〕“華陽”二句:庾信在梁元帝承圣三年自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庾信自此羈留長安未歸。華陽:即華陽山,在今陜西洛南縣附近,這里的華陽代指建都長安的西魏及北周。
〔5〕中興道銷: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后,一度有中興之勢,但時間不長梁便被西魏滅掉。甲戍:即梁元帝承圣三年。
〔6〕都亭:城外的驛亭。三國時魏伐蜀,蜀將羅憲守永安城,聽說后主劉禪降魏,率部下到都亭哭了三天。庾信借此事表達自己對梁朝滅亡的哀痛。
〔6〕別館:指使臣應(yīng)居的正館以外的館舍。春秋時魯國叔孫婼出使晉國,被晉扣留,拘押在客館中。庾信借此事說明自己在梁亡后被西魏扣留。
〔7〕周星:即歲星,十二年繞天運行一周。
〔8〕傅燮:東漢人。出任漢陽太守時,被王國、韓遂圍困,其子勸他棄城歸鄉(xiāng),他說:“世亂不行養(yǎng)浩然之氣,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見《后漢書·傅燮傳》。
〔9〕袁安:東漢人。官至司徒。因當時和帝幼弱,竇太后擅權(quán),每當朝會進見和與公卿議事時,袁安常憂傷流涕。見《后漢傳·袁安傳》。
〔10〕桓君山:桓譚字君山,著有《新論》一書。志事:有志于事業(yè)。杜元凱:杜預(yù)字元凱,著有《春秋經(jīng)傳集解》。
〔11〕潘岳:字安仁,西晉詩人。寫過《家風詩》。
〔12〕陸機:字士衡,西晉詩人。寫過《祖德賦》、《述先賦》等。
〔13〕二毛:指黑、白頭發(fā)相間,喻年已半老。
〔14〕藐:遠。流離:轉(zhuǎn)徙流亡不得其所。暮齒:晚年。
〔15〕《燕歌》:王褒在梁時曾作過《燕歌行》,抒寫關(guān)塞寒苦,梁元帝、庾信等人都有和詩。
〔16〕“楚老”二句:《列子·周穆王》載:有一燕人生于燕而長于楚,年邁歸國后,見到祖居祖墳等,潸然而泣,悲不自勝。
〔17〕“畏南山”二句:《列女傳·賢明傳》載:南山有一玄豹,為保護自己的皮毛,霧雨天不外出覓食。作者引此典說明自己本想避害全身,但最終還是奉使來到長安。秦庭:指長安。
〔18〕“讓東海”二句:《史記·齊太公世家》載:戰(zhàn)國時齊太夫田和遷齊康公于海上,篡齊自立。這里暗指北周取代西魏之事。遂餐周粟:《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后,他們二人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最終餓死。
〔19〕“下亭”句:《后漢書·獨行傳》載:孔嵩應(yīng)辟赴京師,宿于下亭,其馬被盜。后知為孔嵩,盜者又將馬復(fù)還。高橋:在蘇州閶門內(nèi)。東漢時吳郡大姓皋伯通往此橋邊,梁鴻窮困時曾為皋家?guī)蛡颍「藜覐T下。
〔20〕楚歌: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羽知大勢已去,遂與虞姬飲帳中,唱歌一曲。
〔21〕“魯酒”句:許慎《淮南子注》云:楚國大會諸侯,魯、趙都欲進酒于楚,魯酒薄而趙酒厚,酒吏向趙索酒不如愿,就故意對換,使楚王認為趙酒薄,派兵圍邯鄲。
〔22〕將軍:指東漢人馮異。馮異在別人爭功時,常倚大樹不言己功,被人稱為“大樹將軍”。見《后漢書·馮異傳》。
〔23〕壯士:指荊軻。荊軻赴秦,燕太子為他送行,荊軻與眾人在易水河告別,并作歌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24〕“荊璧”二句:《史記·藺相如傳》載:秦王欲以十五城換趙王的和氏璧,藺相如持璧入秦,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持璧睨柱,說要以頭與璧俱碎。
〔25〕“載書”二句:《史記·平原君傳》載:趙平原君與楚王會盟,從早晨談到中午倘未能達成盟約,平原君的門客毛遂按劍上階,說服楚王,當即捧銅盤請雙方歃血為盟。載書:盟書。
〔26〕“鐘儀”二句:鐘儀為楚國樂官,被鄭人俘獲交與晉國,在晉國被囚兩年,但鐘儀不忘故國,一直戴著楚國的帽子,彈奏楚的樂曲。見《左傳·成公七年》。
〔27〕“季孫”二句:季孫,名如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隨魯君參加平丘之盟。晉侯不許魯盟,并把季孫扣留在西河(今陜西省東部)。行人:外交官員。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
〔28〕“申包胥”二句:申包胥為春秋時楚國大夫。楚國都城被吳人攻占后,申包胥到秦求救,秦不出兵,申包胥哭了七天,秦哀公為之感動,答應(yīng)發(fā)兵。申包胥叩頭九個表示感謝。事見《左傳·定公四年》。
〔29〕“蔡威公”二句:《說苑·權(quán)謀》載:春秋時,蔡威公知其國將亡,閉門哭了三日三夜,淚盡繼之以血。
〔30〕釣臺:地名,在武昌。東晉陶侃鎮(zhèn)守武昌,在釣臺練兵,并命諸軍營廣種柳樹。玉關(guān):即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省敦煌西。
〔31〕華亭:地名,在今上海市松江縣,是陸機的故鄉(xiāng)。河橋:在今河南省孟縣。《晉書·陸機傳》載:吳亡后,陸機入晉事成都王穎,帶兵討長沙王,戰(zhàn)于河橋,兵敗,被成都王所殺。臨刑前嘆息道:“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乎。”
〔32〕孫策:字伯符,孫權(quán)之兄,是吳國基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古代以五百人為一旅。
〔33〕項籍:即項羽。項羽起兵時,只帶領(lǐng)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后來成為西楚霸王。
〔34〕芟(shān):割草。
〔35〕江淮:長江、淮河。涯岸:河岸。亭壁:營壘。藩籬:竹木編制的屏障。此二句言:梁空有江河之險,防御工事尚不如一道籬笆堅固。
〔36〕頭會箕斂:古代官府收谷,派人到農(nóng)民家,按人頭數(shù)出谷,用簸箕斂聚。合縱締交:戰(zhàn)國時六國聯(lián)合起來以抗秦。
〔37〕耰(yōu):碎土用的農(nóng)具。棘:一種兵器。矜:矛的柄。
〔38〕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qū)。王氣:帝王之氣。三百年:自孫吳建都金陵,經(jīng)東晉,宋、齊、梁共近三百年。
〔39〕六合:天地四方,此指天下。軹道:在今陜西省咸陽市附近,是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的地方。
〔40〕混一車書:秦并六國后,使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這里指晉武帝統(tǒng)一中國。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縣。晉懷帝、晉愍帝均在此地被劉聰所殺。
〔41〕山岳崩頹:喻國家滅亡。
〔42〕迭代:更替。故:指舊朝代。
〔43〕星漢:天河。槎:木筏。古代傳說,大海與天河相通,有人乘槎浮海至天河,并與牛郎織女在天上交談。
〔44〕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人無法靠近。
〔45〕“窮者”二句:《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46〕陸士衡:陸機。《晉書·陸機傳》:陸機剛到洛陽,想寫《三都賦》,后聞左思正在寫,不禁撫手大笑,并認為左思的《三都賦》只配用來蓋酒甕。但當看到作品后,卻非常佩服。
〔47〕張平子:張衡字平子。據(jù)傳張衡看到班固的《兩都賦》后,很不以為然,又重作《二京賦》
〔48〕“我之”二句:庾氏祖先在周為掌庾(倉庫)之官,因為世代以此為職,所以得到庾姓。
〔49〕經(jīng)邦佐漢:輔佐漢朝治國。用:因。論道:講論治道。
〔50〕稟:秉賦。嵩華:指嵩山與華山。庾氏世居河南,所以有此言。河洛:指黃河與洛水。
〔51〕負洛:背靠洛水。重世:累世。晏安:安逸。
〔52〕逮:至。永嘉:晉懷帝年號(307—313)。艱虞:艱困憂患,中原乏主:永嘉之亂迫使晉朝南遷,中原地區(qū)不為晉所主宰。
〔53〕“民枕”二句:言戰(zhàn)亂使寇盜橫行,民不聊生。豺虎:指兵匪。
〔54〕五馬:指瑯琊王睿,彭城王繹,西陽王羕,汝南王祐,南頓王宗。《晉書·元帝紀》載:晉惠帝太安年間,有童謠言:“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三星:指歲星、熒惑、太白。《晉書·天文志》載:永嘉六年三月,三星聚于牽牛星與織女星之間,占星者認為此主晉室東遷。
〔55〕凌江:渡過長江。晉渡江后,在金陵建都。播遷:遷徙。吾祖:作者的八世祖庾滔當時亦隨晉室東渡。
〔56〕賜田、胙土:都是皇帝對功臣的封賞,賜給土地。胙:本為祭肉,這里為封賞之義。晉過江后,庾滔被封遂昌侯,居江陵。
〔57〕誅茅:除去茅草。宋玉:戰(zhàn)國時楚國辭賦家。穿徑:開辟道路。臨江之府:漢代臨江王共敖的府第在江陵。
〔58〕水木交運:指宋、齊興替。南朝宋以水德王,齊以木德王。山川崩竭:喻改朝換代,天下多亂。
〔59〕“家有”二句:言庾氏家族中人在宋齊兩朝,多能奉行直道,保全名節(jié)。
〔60〕純深:指孝悌而言。義烈:忠義剛烈。
〔61〕生祠之廟:庾家的祠廟。胡書:蝌蚪文。碣:墓啤。
〔62〕階庭空谷:門庭無人,如同空谷。蒲輪:用蒲草纏裹車輪,使其不顛簸。這是古代征聘年高賢士的禮儀。
〔63〕移談講樹:《三國志·方伎傳》注引《管輅別傳》:管輅與裴使君初相見,清談終日。時天氣暑熱,二人把坐床移到庭樹下,一直談到雞鳴。就簡書筠:古人在竹簡上寫字著書。筠:竹皮。
〔64〕“降生”二句:言自己的父親庾肩吾降生在一個世有賢德的家庭,又是一位忠臣。
〔65〕文詞:指庾肩吾的文章。甲觀:漢成帝為太子時住的地方,在此作太子宮的代稱。漳濱:漳水之賓。漳水與沮水匯合后經(jīng)江陵入長江。
〔66〕有道:有道之君的省稱。無鳳:沒有鳳鳥出現(xiàn),沒有鳳鳥出現(xiàn),意謂簡文帝處于亂世,不見祥瑞。非時:不是時候。 麟:古人以為祥獸,是賢人的象征,亂世不應(yīng)出現(xiàn)。這里以麟喻其父。
〔67〕奸回:邪惡。奰(bèi)逆:積憤作亂。在此指侯景之亂。仁人:指作者的父親。
〔68〕王子:周靈王的太子晉。太子晉自幼聰明,十五歲時就很有才學(xué),游于伊、洛之間。 蘭成:作者的小名。 射策:應(yīng)考。此二句言:像太子晉十五歲游伊、洛,自己在同一年齡也出來應(yīng)考。
〔69〕含香:漢桓帝時,尚書郎刁存口臭,被令奏事時須口含雞舌香,從此尚書郎奏事含香成為規(guī)定。建禮:即建禮門,郎官值班的地方。崇賢:梁朝太子宮的宮門。
〔70〕洊雷:《易·震卦》的卦象,象征長子,這里指太子。講肆。讀書的地方。齒:排列。明離:《易·離卦》的卦象,象征光明。胄:胄子,指太子。
〔71〕蠡(lí):水瓢。酌海:量海水。此二句言自己才知短淺。
〔72〕“方塘”二句:寫太子宮圃風景,池塘水明凈宜于垂釣。
〔73〕戎韜:軍事韜略。武帳:討論軍事及發(fā)號施令的地方。文弦:指琴。
〔74〕解懸通籍:記名于門籍,出入宮門時以便查對。崇文會武:身兼文武官職。庾信任東宮學(xué)士,又領(lǐng)直春宮兵馬,所以有此言。
〔75〕笠轂:兵車。蘭池:漢代宮觀名。典午:隱指司馬之官。典,司也。午屬馬。
〔76〕江漢之君:指湘東王繹,后來的梁元帝。拭玉:擦拭圭玉,是使節(jié)往來中的一種禮儀,這里代指出使。西河:地名,這里作東魏代稱。大同十一年,庾信曾出使東魏。
〔77〕冠蓋:里名。漢宣帝時,襄陽到宜城百余里,有豪富巨宦數(shù)十家,冠蓋掩映,故稱冠蓋里。鄒魯:為孔、孟故鄉(xiāng)、盛行文教禮樂。
〔78〕茂苑:吳國的苑囿。海陵:地名,在今江蘇泰州。橫塘:在今江蘇南京秦淮河南岸。
〔79〕鞭石成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東巡,立石于東海上朐界,作為秦國的東門。又《三齊略記》:始皇作石橋于海上,有神驅(qū)石下海,石行不快則以鞭抽之,石皆流血。鑄銅為柱:東漢馬援南征,樹立銅柱于象林南,作為漢朝南界。
〔80〕“桔則”二句:言物產(chǎn)豐富,家家富足。《史記·貨殖列傳》:蜀、漢、江陵之人家種橘千株,則其人之富與千戶侯等。渭川人家種千樹竹,亦富如此。
〔81〕贐:贈送禮品。琛:美玉,這里作為動詞。浮玉,沒羽:都是外國的珍奇之物。
〔82〕(yú):歌。艷:樂曲的引子。
〔83〕江表:江南,指梁朝。
〔84〕王歙:為王昭君的侄子,封和妾侯,數(shù)次出使匈奴。班超:東漢名將,封定遠侯。
〔85〕馬武:東漢初將領(lǐng),請光武帝派兵進擊匈奴,未被準許。從此諸將不言兵事。馮唐:西漢文帝時人,文帝曾向馮唐問詢誰可任將帥,所答中肯。
〔86〕然:昏暗貌。江湖潛沸:喻隱伏危機。
〔87〕漁陽: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史記·陳涉世家》:秦二世元年,發(fā)閭左貧民戍守漁陽,逾期便斬,陳涉、吳廣等遂于大澤鄉(xiāng)起義抗秦。離石:今山西省離石縣。西晉末,匈奴人劉淵在離石起兵叛晉,淵為將兵都尉。
〔88〕“設(shè)重云”二句:重云:殿名。梁武帝曾在此殿講述佛經(jīng)。又開士林之館,請文學(xué)之士前來講學(xué)。
〔89〕劫燼之灰:《搜神記》十三卷: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挖至深處都是灰燼。至東漢明帝時,有西域僧人來洛陽,解釋說那是天地經(jīng)過大劫而燒剩下的灰。常星:恒星。據(jù)傳說,釋迦牟尼降生的那夜,天空不見恒星。
〔90〕魚齒:山名,在今河南省境內(nèi)。獸角:比喻城的形狀。此二句言:魚齒山下,一片平地,沒有防御工事;城墻傾危,亦不整修。
〔91〕刁斗:古代行軍時炊事用具,晚上用來敲打巡夜。此句言:把刁斗藏于滎陽倉庫中。絆:拴。龍媒:駿馬名。平樂:漢代館名,在洛陽。
〔92〕宰衡:指宰相。縉紳:指士大夫。清談:清虛而不切實際的議論。廟略:朝廷的軍國政策。
〔93〕漬:浸于水中。膠船:用膠粘合的船。馭:駕馭。朽索:腐壞了的繩索。
〔94〕小人:指平民。君子:上層人物。猿鶴:《抱樸子·釋滯》:周穆王南征,軍中的官兵死后,君子化成猿鶴,小人變?yōu)橄x沙。
〔95〕敝笚:破竹席。阿膠:一種驢皮膠,可澄清水中的渣滓。
〔96〕魴魚:又稱鳊魚,據(jù)說:魴魚疲勞了,尾就變成了紅色。四郊多壘:四郊筑有防御工事,形容戰(zhàn)事危機。
〔97〕狎:親昵戲樂。江鷗:水鳥。雉:野雞。
〔98〕湛盧:寶劍名。《越絕書·外傳·寶劍記》:楚昭王得到吳王的湛盧劍,風胡子說:“今吳王無道,故湛盧去國。”艅緌:春秋時吳王的坐船,后被楚國得到。
〔99〕“見被發(fā)”二句:《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周平王東遷,辛有到伊川,見有人披發(fā)野祭。辛有說:“不到一百年,這里就會變成戎人居住的地方。”后秦、晉二國果然把陸渾之戎遷到伊川(今河南省洛河流域)。
〔100〕奸逆:指侯景。游魂:似鬼魂般動遷不定。侯景本屬北魏軍吏,先降東魏,繼而叛降西魏。再降梁,復(fù)又叛。放命:放棄成命,指放蕩妄為。
〔101〕鯢:古說為雌鯨。梟、獍:食母之鳥曰梟。食母之獸曰獍。
〔102〕“負其”二句:侯景出于匈奴族。匈奴以放牧羊牛為生,羊牛以水草為食。
〔103〕玉燭:四季氣候調(diào)和,如玉潤燭明。璿璣:古代觀察天文的儀器。
〔104〕羈縻:馬絡(luò)、牛韁之類。喻控制。此句連上句言:侯景初降時,梁朝太平無事,想籠絡(luò)控制他。
〔105〕琉璃之酒:結(jié)盟時用羹匙攪拌過的酒。
〔106〕胡柯:異國特產(chǎn)。鳥卵:即駝鳥卵,也是異國的特產(chǎn)。大夏,條枝:均為西域國家。這二句寫梁朝上下看到這些東西,覺得新奇,以此比喻侯景初降是一動人聽聞的事。
〔107〕密厲:暗藏兇殘。虺(huǐ):毒蛇。潛吹:暗中散毒。
〔108〕“輕九鼎”二句:夏禹所鑄,是夏商周的傳國之寶。春秋時期,楚莊王覬覦王位,曾問鼎之輕重。后便以“問鼎”代稱垂涎王位。三川:指伊水,洛水,黃河。
〔109〕王子:指梁武帝的養(yǎng)子臨賀王。召戎:把侯景勾引進來。奸臣:指侯景。介胄:穿上鎧甲,喻掌兵。
〔110〕“既官政”二句:侯景曾推臨賀王為天子,景自為丞相。臺城陷,降臨賀王為大司馬。臨賀王密約鄱陽王發(fā)兵相助,事泄漏,侯景殺臨賀王。官政:指為天子事。離逿:疏遠。師言:指密約發(fā)兵事。
〔111〕“望廷尉”二句:廷尉是掌刑獄之司。逋囚:逃犯,指侯景。晉時,蘇峻謀反,詔書征峻。峻曰:“臺下云我反;反,豈得活耶?我寧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
〔112〕狄泉: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據(jù)《晉書·五行志》載:晉永嘉年間,狄泉出現(xiàn)兩只鵝,蒼者飛去,白者不能飛。時人認為這是胡人得勢的兆頭,后果有劉淵之亂。橫江:在今安徽省和縣。侯景曾被東魏擊敗于渦陽,猶如困獸,因投降梁朝,才得以復(fù)起。
〔113〕石鼓鳴山:有兵事戰(zhàn)亂的預(yù)兆。金精:即太白星。古人認為太白星進入昂宿,便會出現(xiàn)兵災(zāi)。
〔114〕北闕:代指梁朝京都。東陵:即建陵,為梁武帝之父的墓。在今江蘇省丹陽。龍吟麟斗:都是當時傳說的怪事,也是兵禍的先兆。
〔115〕桀黠:不馴良而狡黠的人。橫扇:發(fā)動叛亂。馮陵:蹂躪。畿甸:京都附近。
〔116〕狼望、盧山:均為地名,為匈奴占據(jù)。黃圖:王朝建都之處。赤縣:指中原。
〔117〕“青袍”二句:指侯景亂兵很多。據(jù)《南史·侯景傳》載:大同年間有童謠說:“青絲白馬壽陽來。”侯景為應(yīng)童謠,于是騎乘白馬,青絲為轡,并命兵卒著青袍。
〔118〕天子:指梁武帝。履端:一年的第一天。梁武帝為侯景圍困,自太清三年正月不能臨朝。單于:本為匈奴王的稱號,此指侯景。高宴:大設(shè)酒宴。
〔119〕兩觀:宮門的雙闕。此二句言:戰(zhàn)事已漫延到皇宮附近。
〔120〕“白虹貫日”二句:言梁武帝遭遇不測。《戰(zhàn)國策·魏策》:“聶政之刺韓隗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
〔121〕夏臺:地名,傳說商湯曾被夏桀囚于此。堯城:傳說是唐堯被囚之地。這里指梁武帝被侯景囚死于臺城之事。
〔122〕官守:此處指梁朝群臣。干戚:盾牌與大斧。在此喻武將。戎:指侯景。
〔123〕“陶侃”二句:陶侃爭米船,顧榮搖羽扇,都是東晉時期與平定叛亂相關(guān)的故事。作者引用上述歷史故事,并加上“空”、“虛”二字,在于說明梁朝的將領(lǐng)不能像陶侃、顧榮那樣去平定叛亂,護衛(wèi)朝廷。
〔124〕綏:退卻,指敗軍。長圍:侯景曾修筑很長的防線,圍困臺城,使援軍不能入救。
〔125〕烽:烽火。古時戰(zhàn)事告急,舉烽求援。書:書信。鳶(yuān):紙鳶(風箏)。當時梁武帝曾在城中放出紙鳶,附系告急書信,但也被侯景發(fā)現(xiàn)射落。
〔126〕韓、趙:均為戰(zhàn)國時的國名。此二句言梁室在外諸藩王,內(nèi)部分裂,亦被叛軍打的七零八落。
〔127〕班馬:分離散去之馬。此二句形容梁軍殘敗之形狀。
〔128〕嬰城:閉門守城。卷舌:緘默不言。
〔129〕昆陽:地名,在今河南省葉縣附近。據(jù)《后漢書·光武帝紀》:公元二十三年,光武帝與王莽主力在昆陽決戰(zhàn),王莽軍中有象助戰(zhàn),但最終還是被漢軍打敗,象也紛紛逃入樹林。常山之陣:古陣法,首尾呼應(yīng)如常山蛇。蛇奔穴:喻不能救應(yīng)。
〔130〕五郡、三州:都是梁宗室分封之地。
〔131〕護軍:指韋粲。他曾領(lǐng)兵救援,被侯景打敗,全家殉難,后被追封為護軍將軍。三世為將:韋粲的祖父韋叡,父親韋放都是梁朝的將領(lǐng)。
〔132〕“濟陽”四句:據(jù)《梁書·江子一傳》:臺城被圍,江子一及其弟子四、子五率百余人出戰(zhàn),子一身先士卒,從者不敢跟進,江子一兄弟三人戰(zhàn)死。江子一為濟陽考城(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北)人。
〔133〕狄人:指侯景。元:頭顱。據(jù)《南史·江子一傳》:子一死后,侯景欽佩其忠勇,將子一遺體送還梁朝。
〔134〕云梯:用于攻城的梯子。
〔135〕齊將閉壁:戰(zhàn)國時燕兵破齊,田單堅守即墨城不降。閉壁:守城。燕師臥墻:十六國時,后燕慕容垂攻北魏,中途臥病,輿馬過平城,筑燕昌城而還。人之云亡:指羊侃之死。羊侃病死不久,臺城即被叛軍攻陷。
〔136〕申子:梁將柳仲禮的小名。韋粲陣亡后,申子被推為大都督,率軍抗敵。咆勃:怒氣勃發(fā)。元戎:主帥。
〔137〕胄落魚門:此言申子亦戰(zhàn)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邾軍獲魯僖公頭盔,掛在魚門(邾國的城門)上。屢犯通中:謂申子多次受重傷。通中:穿透身體的重傷。刮骨:以關(guān)羽刮骨療毒之事,喻申子傷勢嚴重。
〔138〕夭枉:半途而廢。史載:申子受傷后,不敢再與侯景交鋒,后又失節(jié)投降。
〔139〕隼:一種鷹。:小鳥。此二言:有的像小鳥披上了鷹的翅膀,有的像狐假虎威,只能嚇人。
〔140〕鏑:箭頭。脂膏:脂肪,在此用作動作。
〔141〕虜:指侯景及其叛軍。
〔142〕唳:鳥鳴叫。《晉書·謝玄傳》:前秦苻堅攻伐東晉,在淝水被打敗。倉皇逃命中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追兵趕來。胡笳:樂器名。《晉書·劉琨傳》:劉琨被胡兵圍于晉陽,窘迫無計,乘月上樓奏胡笳,敵軍聞之流涕,棄城而去。
〔143〕神亭:地名,在今江蘇省金壇縣附近。三國時期孫策與太史慈曾戰(zhàn)于此。太史慈的戟被奪,后又投降了孫策。橫江:地名,在今安徽省和縣東。三國時期孫策在橫江與劉繇一戰(zhàn)中受傷并棄馬而逃。
〔144〕鉅鹿:地名,在今河北平鄉(xiāng)。項羽與秦軍主力曾在此決戰(zhàn)。沙崩:形容軍隊的潰敗。長平:趙地。戰(zhàn)國時,秦與趙軍決戰(zhàn)于此,戰(zhàn)斗最激烈時,屋瓦為震動。
〔145〕桂林:三國吳有桂林苑,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北。長洲:漢有長洲苑,在今江蘇蘇州。
〔146〕黷(chěn dú):昏暗貌。
〔147〕離:隔。
〔148〕晉鄭:均是周的同姓國,周王室東遷,晉、鄭曾派兵護衛(wèi)。靡依:謂梁室諸王沒一個可依靠。魯衛(wèi):亦都是周的同姓國。
〔149〕“競動”二句:言內(nèi)部紛爭達到天翻地覆的程度。
〔150〕鷇(ɡòu):雛鳥。戰(zhàn)國時,趙武靈亡王被公子成圍在宮中,沒有食物,只好“探雀鷇而食之。”熊蹯:熊掌。春秋時楚成王被兒子逼死前,請求吃一頓熊掌再死,其子不應(yīng),成王只好自殺。
〔151〕車側(cè)郭門:春秋時,崔杼殺齊莊公,草草葬于北郭。這里指侯景殺梁簡文帝。車:喪車。側(cè):草草掩埋。筋懸廟屋:戰(zhàn)國時,齊湣公被淖齒殺死后,抽筋吊在廟屋上。此句亦指梁武帝,簡文帝被殺。
〔152〕曹社:曹國的宮社。春秋時,曹國有人夜夢有一伙人在國社外商議滅曹之事,后來曹果然被宋所滅。秦庭之哭:用楚申包胥到秦國救求兵之事,已見前注。
〔153〕假:憑借。璽:帝王的印。關(guān)塞:關(guān)口。稱使者之酬對:沿途遇到盤問,托言奉使出國。
〔154〕鄂坂:武昌。譏嫌:稽查嫌疑旅客。謂自己受到嫌疑。耏(ér)門:春秋時宋國的耏班立了戰(zhàn)功,宋君賜他在一個城門口征稅的權(quán)力,此門便稱為耏門。
〔155〕“乘白馬”二句:白馬,青騾都是傳說中神仙所乘之騎,作者借此以喻行路之難。
〔156〕扁舟:小舟。
〔157〕彼:指侯景及其部卒。鋸牙而鉤爪:喻兇殘。習流:練習水戰(zhàn)。
〔158〕青龍,飛燕:均為戰(zhàn)船名。
〔159〕張遼:曹操手下大將。史書無張遼參加赤壁之戰(zhàn)的記載,此處為虛用作比。王濬:西晉將領(lǐng),曾統(tǒng)帥水軍從西蜀東下滅吳。
〔160〕“乍風驚”二句:據(jù)《梁書·王僧辯傳》載:侯景攻巴陵,擲火燒水柵,風勢不利,被迫敗退。
〔161〕黃蓋:東吳將領(lǐng),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受傷落水,呼喊韓當,韓當辯出其聲,救起了他。杜侯:指杜畿。三國時魏仆射杜畿奉命造樓船,試船時遇大風,與諸葛誕俱落水中,軍士來救,諸葛誕說:“先救杜侯。”
〔162〕黃鶴:即黃鶴磯,與下句中的鸚鵡洲都是武昌附近的地名。
〔163〕湘漢:湘水與漢水。斗牛:星名。為揚州的分野。
〔164〕陰陵:地名,在今安徽定遠縣西北。項羽垓下突圍后曾于此迷失方向。釣臺:地名,在今湖北武漢長江邊。趣:通趨。
〔165〕艤:停船靠岸。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項羽自刎處。
〔166〕雷池、鵲陵:都是安徽省長江邊的地名。柵浦:江邊立柵,防止偷渡。焚戍:燒毀的哨所。
〔167〕荊衡:荊山與衡山。杞梓:兩種良木名。庶:庶幾。
〔168〕淮海維楊:指長江下游地區(qū)。
〔169〕漂渚:漂洗絲絮的水邊。韓信窮困時,曾向漂母乞食。托蘆中:春秋時伍子胥逃出楚國后,曾藏于蘆葦叢中。
〔170〕屆:到。七澤:古代楚國有云夢等七澤。
〔171〕天保:上天的保佑。殷憂:深切的憂慮。
〔172〕危行:高潔正直的行為。祿仕:指做官。
〔173〕“謬掌衛(wèi)”二句:指自己在江陵被任為御史中丞,轉(zhuǎn)右衛(wèi)將軍。謬:荒謬。尸:空占其位。
〔174〕龍門:在今陜西韓城縣東北。是司馬遷的誕生地。辭親:送終。司馬遷的父親臨死,司馬遷曾趕回河洛見父。庾信認為自己的身世與司馬遷相似。
〔175〕遺訓(xùn):指先輩臨終的遺言。受成書句: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曾囑他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176〕梁山:即《梁山操》,據(jù)說是曾子想念父親所作的琴曲。枯魚:干魚。《韓詩外傳》:“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意思是說穿系干魚的繩很快會生蟲腐壞,父親的壽命也極短暫。
〔177〕欹斜:彎曲。蓬藋:野草名。
〔178〕杜若:一種香草名,蘆葦之單衣:三國時,東吳諸葛恪被權(quán)臣殺害,用蘆席裹身投葬。
〔179〕西楚霸王:指項羽。繁陽:地名,在今河南新蔡縣北。
〔180〕鏖(áo)兵:激戰(zhàn)。金匱、玉堂:都是帝王典藏文物的地方。這里是說皇帝親自指揮軍事。
〔181〕蒼鷹、赤雀:均為戰(zhàn)船名。沉白馬:古時盟誓或祭祀用白馬作犧牲,這里指誓師儀式。負黃龍:傳說大禹南巡渡江,有黃龍負舟。
〔182〕戎車:戰(zhàn)車。石城:即石頭城,建康的別稱。淮泗:指秦淮河。
〔183〕鄭伯前驅(qū):春秋時,楚靈王會諸侯,魯、衛(wèi)、曹等國君不至,唯鄭伯提前等候在會盟地。荀:魯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齊、宋等國軍隊先列,但作為盟主的晉國統(tǒng)帥荀
至天黑才趕到。
〔184〕剖巢熏穴:本為獵取野生動物的方法,此指討伐侯景的軍事行動。魑、魅:并為鬼怪。此指侯景及其叛軍。
〔185〕“長狄”句:《左傳·文公十一年》:魯國軍隊俘獲鄋瞞國君長狄僑如,并殺了他,把其頭埋在子駒之門下。邊蚩尤句:傳說黃帝伐蚩尤于涿鹿,殺之于冀州原野。
〔186〕燃腹為燈:漢末董卓被殺后,暴尸于街,卓肥胖,人們在其肚上點燈。飲頭為器:戰(zhàn)國時趙襄子殺智伯,并把其頭顱漆成飲器。此兩比喻侯景被處死。
〔187〕直虹、長星:兩種天象,均為不祥之兆。
〔188〕殄瘁:殘敗枯萎貌。
〔189〕博望:漢有博望苑,為衛(wèi)太子交接賓客之所。玄圃:梁有玄輔園。
〔190〕榭:高臺上的房子。
〔191〕玉女窗扉:刻有仙女的窗扇。此句言作工精巧的窗戶上成了倚弓的地方。鳳凰樓:傳說中秦穆公女弄玉吹簫引鳳的樓。借指宮中華貴的建筑。
〔192〕仁壽:晉朝的一座殿,此殿前有一塊大銅方鏡。茂陵:漢武帝陵墓。漢武帝遺詔,以雜書三十卷置棺中為殮。
〔193〕立德立言:樹立德行、言論,以傳世不朽。寅亮:恭敬信奉。系表:世欲之外。河上:指河上公,不知其姓名,因其住在河邊,故被稱為河上公,曾注《老子》,為漢文帝所推重。以上四句是贊美梁簡文帝的話。
〔194〕“更不”二句:為悼梁簡文帝之辭。浮丘:指浮丘公,傳說中的仙人。據(jù)說周靈王的太子晉登仙,接他去的就是浮丘公。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相傳師曠見到太子晉時曾囑他三年不要說話,但沒到三年,太子晉就死了。
〔195〕“以愛子”二句:曹操臨死,把所愛的小兒子托付給幾個大兒子,并囑他們要常登銅雀臺眺望自己的陵墓。西陵:曹操墓。
〔196〕北闕之兵:衛(wèi)尉聽統(tǒng)領(lǐng)的宮中衛(wèi)兵。云臺:漢代宮中存儲兵器的地方。仗:兵器。
〔197〕司徒:指王僧辯。王僧辯以討侯景功,進官鎮(zhèn)衛(wèi)將軍、司徒。表里經(jīng)綸:籌劃治理國家內(nèi)外大事。狐偃:春秋時晉國大夫,曾勸晉文公支持出奔在外的周襄王復(fù)位。
〔198〕琱戈:刻有花紋的戈。霸王:指梁元帝。王僧辯曾戎服見元帝,請討侯景。問:問罪。賊臣:指侯景。
〔199〕杜元凱:即杜預(yù),已見前注:溫太真:溫嶠字太真,東晉時與陶侃等共同平息了蘇竣之亂。
〔200〕全節(jié):地名,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為戾太子的自殺處。枉人:山名,在河南北部,據(jù)傳是商紂殺比干的地方。
〔201〕“南陽校書”句:舊注引越大夫被勾踐賜死之事,這與“校書”不合,疑別有典。上蔡:即今河南上蔡縣。此句用李斯故事。李斯父子為趙高所害,臨刑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以上二句傷悼王僧辯被害。
〔202〕鎮(zhèn)北:指邵陵王蕭綸,蕭綸曾為揚州刺史,揚州在北,故稱“鎮(zhèn)北”,負譽:有名望。
〔203〕風飆:風度。
〔204〕“水神”二句:用的是秦始皇射蛟和鞭石的故事,喻邵陵王急躁易怒,意氣太盛,因而遭人暗算。
〔205〕“是以”四句:傷蕭綸及其子蕭堅、蕭確之死。蟄熊傷馬:蕭綸乘馬至鐘山,有伏熊咬傷其馬。浮蛟沉船:邵陵王帶兵伐侯景時曾于江中沉船。才子:有才能的人,指邵陵王。并命:一同死去。俱非百命:都不長壽。
〔206〕中宗:指梁元帝。夷兇靖亂:平定叛亂。
〔207〕去代邸而承基:漢文帝原為代王,后到京都繼承皇位。這里用來比喻梁元帝從湘東王即位。唐:指唐堯。傳說堯的哥哥摯為帝,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后禪位給放勛,是為唐堯。梁元帝繼簡文帝之位,也是兄弟相承。
〔208〕反舊章:恢復(fù)以前的典章制度。司隸:司隸校尉的簡稱。漢光武帝起兵之初曾為司隸校尉。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的年號。
〔209〕沉猜:猜忌自負。這句指責梁元帝性情多疑,做了皇帝后更逞其所欲。藏疾:指統(tǒng)治者的陰暗面。自矜:自負。
〔210〕“齊交”二句:指梁與北齊屢有戰(zhàn)爭,同時又受到西魏進逼。
〔211〕背關(guān)而懷楚:項羽入關(guān)后,又留戀故鄉(xiāng),于是離開關(guān)中回到西楚(今江蘇徐州一帶)。作者以此喻元帝舍不得江陵到建康去,和項羽一樣失策。端委:古代禮服,此處指禮讓。開吳:吳國的始祖太伯是因禮讓兄弟(文王)才遠赴吳地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
〔212〕綠林:在湖北當陽。西漢末年。王鳳等在綠林起兵討王莽。驪山叛徒:指秦末英布率驪山刑徒事歸項羽。
〔213〕梁溠:在溠河(在今湖北隨州西北)上架橋。蒐乘:閱兵。巴渝:這里泛指驍勇的軍隊。
〔214〕淫昏之鬼:邪惡昏亂的鬼神。厭劾之符:咒符。
〔215〕荊門:梁武陵王受戮的地方。稟延之戮:《左傳·隱公元年》載:鄭莊公之弟太叔段在其封地稟延擴充軍力,被鄭莊公擊敗,梁武陵王與兄爭位,有似于此。逵泉之誅:《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載:魯國的成季用毒酒,將其兄逼殺于逵泉。現(xiàn)在梁元帝也在夏口逼殺了邵陵王。
〔216〕蔑:不能。彎弧:彎弓,指互相殘殺。
〔217〕肉食:指高官厚祿者。《論都》:東漢初年,杜篤認為關(guān)中比洛陽好,上《論都賦》,勸光武帝都長安。
〔218〕五難:《左傳·昭公十三年》:取國有五難,即有寵無人、有人無主、有主無謀、有謀無民、有民無德。二端:指文、武。
〔219〕“登陽城”二句:陽城、砥柱都是古人認為的危險處。這里指梁元帝身處險境,還不自覺。
〔220〕實志勇而形殘:指梁元帝雖有志向,可無力實行。
〔221〕“但坐”二句:指侯景反叛時,梁元帝按兵不動,坐觀時變。簡文帝死后,他出兵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救兄弟之難。
〔222〕“地惟”二句:言梁元帝所轄疆域十分狹小。
〔223〕黷:輕慢,不敬。寒:凍結(jié)。
〔224〕冤禽:指精衛(wèi)烏。古代神話講:炎帝之女游東海而溺死,化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愚叟:即愚公。愚公移山故事見《列子·湯問》。
〔225〕沴氣:災(zāi)氣。妖精:妖星。
〔226〕“赤烏”句:《左傳·哀公六年》:楚國有人見日旁有云如赤烏,夾日而飛三天。圍軫:圍聚于軫宿(星)。
〔227〕亡吳:指春秋時越滅吳。入郢:指春秋時吳攻入楚郢都之事。亡吳之歲,入郢之年當時都有人預(yù)言過。
〔228〕周含鄭怒:用春秋初周、鄭交惡之事。楚結(jié)秦怨:用戰(zhàn)國時楚懷王與秦國結(jié)怨之事。此二句喻西魏進攻江陵。
〔229〕南風不競:春秋時晉、楚交戰(zhàn),晉樂師言:“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西鄰:指西魏。責言:指西魏興師攻梁。
〔230〕梯沖:指云梯,沖車等攻城器械。冀:冀州,泛指北方。云屯:喻盛多。
〔231〕俴車暢轂:《詩經(jīng)·秦風·小戎》:“小戎俴收。”又“文茵暢轂。”庾信將其熔為一句。俴:淺。暢:長。轂:車軸。雷門:會稽城門。
〔232〕陳倉:地名,在今陜西寶雞市東。連弩:可以連發(fā)的弓。此句用諸葛亮伐魏故事。臨晉橫船:《史記·淮陰侯傳》:韓信擊魏,佯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襲安邑,俘魏王豹。臨晉:在今陜西省大荔縣。
〔233〕人稱三戶:《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思是說楚國的昭、屈、景三姓貴族有決心打敗秦國。
〔234〕麗:射中。六麋:春秋時,晉、楚作戰(zhàn),有人發(fā)現(xiàn)六只麋鹿,射死一只。九虎:王莽時將軍的稱號,借以形容威武。
〔235〕“辭洞庭”二句:喻梁朝軍隊四散奔逃。《楚辭·九歌》:“洞庭波兮木葉下。”又“望涔陽兮極浦。”
〔236〕熾火焚旗:古人認為是出軍不利的征兆。貞風害蠱:《易經(jīng)》中的卦象。是君主被禽之兆。
〔237〕“乃使”二句:指梁元帝無奈出降。玉軸:指典籍,六朝書籍為卷軸式。龍文:指劍。據(jù)《南史·梁本紀》載:梁元帝出降前,聚書十余萬卷,毀于一炬。出降時,抽劍砍斷門柱。
〔238〕下江:長江下游,這里指江陵以下。長林:今湖北荊門。
〔239〕拑馬之秣:用木棍銜住馬嘴,不喂草料。《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圍者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yīng)客。”燒牛之兵:戰(zhàn)國時齊國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兵。見《史記·田單傳》。
〔240〕章曼支:戰(zhàn)國時仇猶國人,他預(yù)料國家不保,急忙離去,車轂壞了也不顧。見《韓非子·說林》。宮之奇:春秋時虞國人,諫虞公不要借道給晉人,虞公不聽,宮之奇舉族而去。
〔241〕河:指滹沱河。漢光武帝受王郎追擊,經(jīng)滹沱河,恰好河面結(jié)薄冰一層,但才渡幾個人冰就碎了,于是只好驅(qū)馬強渡。關(guān):指函谷關(guān)。戰(zhàn)國時齊孟嘗君自秦逃去,夜半至函谷關(guān),按例雞鳴才開關(guān),有一門客學(xué)雞叫,使群雞皆鳴,關(guān)開,孟嘗君得以過去。
〔242〕解骨:粉身碎骨。奪聲:飲恨無言。
〔243〕章華:楚靈王所建的宮殿。望祭:祭祀本國山川。云夢:指今湖北南部一帶。偽游:劉邦用陳平計謀,偽稱為云夢之游,會諸侯于陳,誘捕韓信。
〔244〕莫敖:楚官名,此指屈瑕。春秋時楚國屈瑕率軍進攻羅國,兵敗,屈瑕自縊于荒谷,其他將領(lǐng)被囚于冶父。荒谷、冶父:均是楚地名。
〔245〕硎谷:地名,在驪山,為秦始皇坑儒之處。折拉:敲打。鷹鹯:兇猛之鳥。批:撲打。
〔246〕“冤霜”二句:據(jù)《淮南子》載:鄒衍忠信,受讒害下獄,衍仰天而哭,至使夏日降霜。《后漢書·耿恭傳》:耿恭守邊,水源被匈奴斷絕,全軍陷于困境。當時正值秋七月水涸之時,挖地十五丈深仍不見水,耿恭對井禱拜,泉水涌出。
〔247〕“城崩”二句:《列女傳》:齊大夫杞梁殖戰(zhàn)死,其妻撫尸慟哭,莒城為之崩塌。又《博物志》:舜南巡死于蒼梧山,二妃娥皇、女英泣淚沾竹,竹盡成斑。
〔248〕水毒秦涇:春秋時秦國曾在涇河上游放毒,以阻止晉軍。趙陘:指趙國的井陘,是著名的險要之地。
〔249〕亭:設(shè)在路邊供旅客停息的公房。
〔250〕隨:搜捕。蟄燕:藏伏避寒的燕子。逐:跟隨。流螢:螢火。
〔251〕水黑、泥青:指黑水與青泥關(guān),都是關(guān)中的地名。
〔252〕淄澠:二河流名,均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兩條河流味不同,合在一起則難分辨。
〔253〕陸機:已見上文注。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作亂,王粲從長安到荊州避難。
〔254〕交河:地名,即今新疆吐魯番。青波:亦地名,即今河南新蔡縣。
〔255〕石望夫:武昌有石峰像人形,傳說是由一望夫女子化成。山望子:漢武帝有思子臺,中山韓夫人有望子陵。
〔256〕才人:楚漢時趙武王的宮女,被許配給了一奴仆。公主:指晉惠帝女清河公主。洛陽之亂,被人掠賣給錢溫,備受虐待。
〔257〕“栩陽”二句:栩陽指《栩陽賦》。監(jiān)江指《監(jiān)江歌》。兩篇作品《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已失傳。
〔258〕武威:今甘肅武威,古時為匈奴居地。金微:山名,即今新疆阿爾泰山。
〔259〕班超:東漢名將,鎮(zhèn)守西域三十余年,晚年上疏乞歸,其中有“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之語。溫序:太原人,東漢初年為護羌校尉,死葬洛陽,后托夢給兒子說:“久客思鄉(xiāng)里。”
〔260〕李陵:西漢將領(lǐng)。李陵率軍戰(zhàn)匈奴,兵敗降敵,其《贈蘇武別》詩云:“雙鳧相背飛,相遠日已長。”蘇武:西漢武帝時人,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一十九年才返漢。
〔261〕中否:中衰。金陵之禍始:指梁武帝接受侯景來降。
〔262〕蕭墻:指宮內(nèi)。此二句是說:江陵之亡雖與西魏的進攻有直接關(guān)系,但亂子實際上產(chǎn)生于王室內(nèi)部。
〔263〕撥亂之主:指平定侯景之亂的梁元帝。忽焉:很快地走向敗亡。中興之宗:亦謂梁元帝。不祀:宗祀斷絕。
〔264〕伯兮叔兮:伯、叔為兄弟排行。猶子:侄子,指蕭。
〔265〕“荊山”句:言以玉打鵲,鵲沒打著而玉卻破碎了。荊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隋:今湖北隨州,春秋時為姬姓小國。據(jù)說隋侯曾救治一條受傷的蛇,后蛇于江中銜大珠報隋侯。
〔266〕鬼火:磷火。平林:地名,在今湖北隨州東北。殤魂:無主的鬼魂,這里指戰(zhàn)死者。新市:地名,在今湖北京山縣東北。
〔267〕梁故豐徙:戰(zhàn)國時魏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從此魏又稱梁。秦滅魏,魏王從大梁遷于豐(今江蘇豐縣)。楚實秦亡:楚國實為秦國所滅。
〔268〕昌:興起。
〔269〕有媯之后:指陳霸先建立的陳朝。有媯是陳姓的祖先。將育于姜:春秋后期,姜姓齊國政權(quán)被田氏篡奪,建立田齊。此句亦喻陳代梁而起。
〔270〕神器:指帝位。讓王:讓位而不居的帝王,這里指梁元帝子敬帝。梁敬帝本是陳霸先擁立,但不久便讓位給陳霸先。
〔271〕“天地”二句:語出《周易·系辭下》,意為:天地有生成萬物的恩德,圣人最可貴的東西是王位。
〔272〕用無賴之子弟:指誤用侯景。舉江東則全棄:指失位喪生,盡棄江東王業(yè)。
〔273〕“惜天下”二句:言天下本一統(tǒng),但由于有人反叛,結(jié)果就敗亡了。
〔274〕鶉首:星名,為秦的分野。傳說天帝喝酒醉,把屬于鶉首的地方剪下給了秦穆公。這里喻西魏取江陵。
〔275〕“且夫”二句:言天道有輪回,人事也隨之變遷。
〔276〕烈祖:祖先。庾信八世祖庾滔于西晉永嘉時南遷江陵。
〔277〕北遷:回到北方。
〔278〕“提挈”二句:指自己全家羈留長安。
〔279〕契闊:離散。
〔280〕靈光:指漢時的靈光殿。巋然:高大貌。此二句比喻別人都漸漸死去,只剩自己獨存。
〔281〕長樂:西漢宮殿。神皋:指京都的土地。宣平:長安城門名。貴里:貴族高官所居住的地方。
〔282〕“渭水”二句:言長安地形之勝。天門:天宮之門。據(jù)《三輔黃圖》,秦始皇筑咸陽宮,按照天象,在北陵上修殿象征北極天帝住處,引渭水貫穿都城象征天河。地方:地下集市。秦始皇曾于驪山墓下作地市,讓死人進行交易,見《辛氏三秦記》。
〔283〕“幕府”二句:指北周達官貴人禮賢下士,對自己很尊敬。漢公孫弘曾封平津侯。
〔284〕金、張、許、史:都是西漢時期最著名的貴族。
〔285〕“豈知”二句:《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失官家居,一次夜里出獵。回到灞陵亭時,灞陵尉因醉而呵止李廣,隨行者說是“故李將軍”。灞陵尉說:“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止廣宿亭下”。
〔286〕“咸陽”二句:《史記·春申君傳》:楚太子完被送到秦作人質(zhì),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于是作《思歸歌》,其中有句云:“去千乘之國,作咸陽之布衣。”當時羈留長安的梁朝王子王孫有數(shù)人,故庾信有此言。
【賞 析】
最能代表庾信的文學(xué)風格與成就的作品,當首推這篇《哀江南賦》。古代的不少批評者也曾對它發(fā)表過不少意見,只是其中持否定態(tài)度的居多數(shù)。人們或?qū)ψ髌返那苍~用事進行指責,或聯(lián)系作品之內(nèi)容對作者本人加以非難。現(xiàn)在看來,古人對《哀江南賦》及庾信本人的指責和非難是有失偏頗的。
作為一篇文學(xué)作品,它首先值得肯定的就是把作者內(nèi)心的真實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里故國之思與身世之嘆仿佛如潮水一般奔涌于字里行間,僅就這一點而言,齊梁文人們那些代人言情或無病呻吟的作品便無法與之相比。另外,此賦除具有上述特點外,還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一些反思性批判。作出指出:梁朝全盛之時,“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淡為廟略,乘漬水以膠船,馭奔駒以朽索。”這實際上已部分地揭示了梁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的筆鋒并未停留于此,而是進一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本人,如梁元帝在國家危急時所持抱的卑鄙心理即是由此賦首先揭示的:“沉猜則方逞其欲,藏疾則自矜于己。”“即言多于忌刻,實志勇而形殘。但坐觀于時變,本無情于急難。”
從藝術(shù)的角度看,《哀江南賦》亦有諸多可稱道者。整個賦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用典故來表達的,但很多典故不僅運用的恰當貼切,而且還相當靈活。如“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釣臺移柳,非玉關(guān)之可望。”等等即是如此。另外,此賦的那篇序文,歷來也廣為人們傳誦,它不僅對仗工整,音節(jié)和諧,而且生動形象,凄婉動人,充分體現(xiàn)了駢體文的長處,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文學(xué)才思和駕馭語言的能力。從駢文的角度考察,此文可稱為典范之作。
當然此賦也存在某些不足。由于作者刻意求新,個別地方出現(xiàn)了用語不當?shù)拿。瑢Υ饲叭艘烟岢鲞^批評,不過這只是白璧微瑕,并不能掩蓋此賦的藝術(shù)成就。
上一篇:駢文《和道士閨情詩啟》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園葵賦》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