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龍門奉先寺》原文與賞析
杜甫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杜甫雖然出生在唐代洛州的鞏縣,但他的青少年時期大都是在洛陽度過的。這首詩便是杜甫早年居洛時所作,也是杜甫詩集中現存較早的一篇作品。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龍門山色”居洛陽八大景之首,龍門石窟更是名聞遐邇,有著引人的魅力。在唐代,龍門的佛寺很多。杜甫 《龍門》詩云:“氣色近皇居,金銀佛寺開。”著名的佛寺有乾元、廣化、崇訓、寶應、嘉善、天竺、石窟、靈巖、奉先、香山,號稱“龍門十寺”。原奉先寺建于唐高宗調露元年 (675) 8月 15日,位于今龍門盧舍那大像龕南。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首句點明題目,寫“游”。“招提”,《杜詩詳注》引《僧輝記》云:“招提者,梵言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傳筆者訛‘拓’為‘招’,去‘斗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僧院耳。”按梵語“招(拓) 斗提奢”,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北魏太武造伽藍 (佛教寺院的通稱),創“招提”之名,后遂作為寺院的別稱。這里以“招提”指寺僧,下句“招提境”的“招提”則指佛寺,此即指龍門奉先寺。次句寫“宿”,是前句“游”的繼續,也是作者“游”興極濃的必然結果。本來,唐代時龍門距洛陽城僅十余里地,一般是不需要在龍門住宿的,而作者卻出乎意料地要“宿”在這里。這說明龍門奉先寺對作者極有吸引力,一個“更”字便說明了這個問題。
中間四句寫作者夜宿奉先寺所見之景。“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二句,寫剛剛入夜之景。陰壑,幽暗的山谷。虛籟 (lai),這里指風。《莊子·齊物》云:“天籟、地籟、人籟。”師氏曰:“風聲為天籟,水聲為地籟,笙竽為人籟。”這二句先寫入夜清風生起,接著寫月照山林,姍姍搖動,猶如在播散清影一般。“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二句,寫夜深之景。“天闕”即龍門。韋述 《東都記》云:“龍門號雙闕,以與大內對山寺,若天闕焉。”象緯,指星象經緯。“象”指恒星,“緯”指行星。一個“逼”字,用夸張的手法寫龍門奉先寺的樓閣極高,仿佛與天上的星辰距離極近一樣。“云臥”則更進一步說明作者夜宿之處極高,如宿臥在云端一樣。一個“冷”字,說明入夜已深,冷氣襲人。以上四句既切合龍門奉先寺的特點,又寫出一種作者夜宿龍門奉先寺的清虛幽靜之境。如三句的“虛”,四句的“清”,正切合佛理的“清虛”寂靜。
結束二句“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妙用雙關,暗寓佛理,至為警策飛動。“覺 (jue),指覺悟,佛教謂領悟真理為覺悟。按佛教故事“苦修成道”說,悉達多 (釋迦牟尼出家前的本名) 在象頭山苦苦修行,達六年之久。一天,他獨步緩行到菩提樹下,受樵人吉祥軟草一束,敷金剛座而坐,發大誓愿說:“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因果經》)“這時天空特別晴朗,微風輕拂,樹不鳴條,山鳥無聲,野獸息足。悉達多澄神思惟,游觀三昧。這一回默坐,是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 (覺) 的最后決斗場。于是象征著生死、煩惱的大魔王在悉達多的周圍出現。魔王率領大小魔眾,想用魔女的媚態,魔軍的武器,魔形的恐怖,軟語硬語的詐訛來敗壞悉達多的最后功成。但終不能動搖他平衡而寂靜的怡然心境。魔王只得偃旗息鼓,敗退消逝。……終于在第三天的夜分,曙光將動,明星觸眼,悉達多的智慧之光即時炫耀,圓滿達成了一切神智。《因果經》卷三說悉達多成道時,作著如下的思維:‘八正圣道,是三世諸佛之所履行。趨涅槃路,我今已踐,智慧通達,無所掛礙。”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南本涅槃經》:“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也。”“覺 (jue)”字一字多音,又讀作“睡覺” (jiao) 的“覺” (jiao)。作者正是妙用“覺”的雙音而使之有雙關之意。這是說,作者白晝游覽龍門奉先寺,觀的是佛像,想的是佛理,于是夜里便做了一個與佛事有關的夢。大概悉達多“苦修成道”的故事最能觸動他的心弦,所以他在夢中也象悉達多那樣“不成正覺,不起此座”,下決心要達到覺悟的崇高境界。遺憾的是,正當他“欲覺”之時,卻聽到龍門奉先寺的“晨鐘”敲響了,他的好夢被驚醒了。按道理來講,這時他應該感到懊喪。但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并沒有這樣。“令人發深省”句,寫他從自己的好夢中深深省悟到: 像悉達多“覺悟”的道理一樣,一個人要想干成一番事業,必須要下一番“苦修”的功夫才行!“欲覺”二句為全詩的警句,可謂升華之筆。可以說,這是他此次游龍門奉先寺的最大收獲。“發人深省”這個成語即源出于此,而今早已是膾炙人口的了。關于看戲,有句俗諺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看戲如此,游覽勝跡亦是如此。由此詩來看,杜甫可謂是一位善游者。
上一篇:陸九淵《游龍虎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薛瑄《游龍門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