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超然臺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凡物皆有可觀2。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pJ糟啜醨3,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4?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5,而去取之擇交乎前6,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7!物有以蓋之矣8。彼游于物之內(nèi)9,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nèi)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fù)10,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fù)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11,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12,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13;去雕墻之美14,而蔽采椽之居15;背湖山之觀16,而適桑麻之野17。始至之日,歲比不登18,盜賊滿野,獄訟充斥19;而齋廚索然20, 日食杞菊21,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22,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fēng)俗之淳23,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24,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25,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26。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27,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28。南望馬耳、常山29,出沒隱見30,若近若遠(yuǎn),庶幾有隱君子乎31?而其東則盧山32,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33。西望穆陵34,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35,猶有存者。北俯濰水36,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37,而吊其不終38。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fēng)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39,取池魚,釀秫酒40,瀹脫粟而食之41。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42,余弟子由適在濟南43,聞而賦之44,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注釋】 1超然臺:故址在今山東省諸城縣北城上。 2觀:景觀。 3餔(bu哺):食、吃。糟:酒糟。啜:喝。醨(li離):薄酒。《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食其糟而啜其醨?” 4安:哪兒,什么地方。 5中:心,指胸中。 6擇:挑選、選擇。 7情:常情、本意。 8蓋:掩蓋、蒙蔽。作者《書“六一居士傳”后》:“物之所以能累人者,以吾有之也。” 9游:游心、涉想。即作者所說的“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外”,即作者說的“寓意于物”。 10彼其高大以臨我:一本作“彼挾其高大以臨我”。眩亂反復(fù):眩惑迷亂,變化無常。 11橫生:橫逸而出。 12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膠西:古縣名。今山東省膠縣、高密一帶。 13釋:放棄。服:從事于。這里有經(jīng)受之意。 14去:離開。雕墻:飾畫之墻,此指裝飾華麗的房屋。 15蔽:掩蔽。采椽(chuan傳):用櫟木作的屋椽。采:櫟木。 16背:離開。 17桑麻之野:《漢書·地理志》說魯?shù)亍邦H有桑麻之業(yè)。因密州屬古魯國,這里泛指農(nóng)業(yè)之鄉(xiāng)。 18比(bi敝):緊連著。登:收成。 19獄訟:訴訟。 20索然:冷落空虛的樣子。 21杞菊:枸杞、菊花。 22期(ji吉)年:滿一年。 23淳:質(zhì)樸敦厚。既:已經(jīng)。杜甫《五盤》詩:“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 24拙:笨拙。此是蘇軾自謙。 25安丘:縣名。今山東濰坊市東南。高密:縣名。今山東省諸城東北。 26茍全:姑息求全。27葺(qi氣):修葺、整修。 28放意肆志:放開心懷,任其馳騁。29馬耳、常山:山名,在山東省諸城縣南。 30見(xian現(xiàn)):同“現(xiàn)”。 31庶幾:或者。 32其:指馬耳、常山。盧山:山名,在山東省諸城縣南,馬耳之東。原名“故山”,因盧敖在此居過而名。 33盧敖:燕國人,秦始皇招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未返,逃至盧山隱居得道。34穆陵:關(guān)名,故址在山東臨朐縣南大峴山上。 35師尚父:即呂尚,西周初年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因輔佐武王滅紂有功,封于齊。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于齊。遺烈:歷史功績。 36北俯濰水:向北俯視濰水。濰水,源山東省箕屋山,流經(jīng)諸城,高密等地后,至昌邑入海。37淮陰之功:韓信助劉邦定天下有功,后封淮陰侯。 38吊其不終:此指韓信功高,但后為呂后所殺,不得善終。作者為此嘆息,深為吊念。吊:傷痛,痛惜。 39擷(xie協(xié)):捋取。 40秫酒:粘高粱釀制的酒。41瀹(yue月):煮。脫粟:碾去糠皮的米。 42方是時:方,正當(dāng)。是,這個。時:時候。 43子由:即蘇軾。當(dāng)時為濟州太守李師中掌書記。濟南:即北宋濟南府。治在今山東歷城。 44賦之:蘇軾作超然臺賦(《欒城集》卷十七),其序略云:“《老子》曰: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嘗試以 ‘超然’命之,可乎?因為之賦。”
【今譯】 大凡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如果有觀賞價值,都有使人歡樂的因素,不一定必須是奇異、特別、偉大、美麗的東西不可。吃酒糟淡酒都可以使人醉倒;吃水果、蔬菜和草木都可以飽肚。從這類例子推理,我到什么地方去不會感到快樂呢?
人們愿意追求幸福而不想遭到禍殃,因為幸福使人快樂,而禍殃使人悲傷。人的欲望是沒有止盡的,而人間的事物可以用來滿足人的欲望的是有限的。人們在心中反復(fù)比較辨別,哪種東西好,哪種東西壞,老是想著擇取還是舍棄,這樣,值得人們歡樂的因素就常常更少,而使人感到傷心的因素卻常常很多,這就是追求禍殃而拒絕追求幸福。追求禍殃而拒絕追求幸福,哪里是出自人們的本意呢?那是因為外物把人心給蒙蔽了。他們留意事物之內(nèi),而不寓意于事物之外,事物本沒有大小的區(qū)別,如果只限于從事物的內(nèi)部來看它,沒有那個事物不是又高又大的。它以那種高大的樣子對著我,那我就會常常感到眩亂迷惑,如同在縫隙之中看別人打斗一樣,怎么知道誰勝誰負(fù)呢?這時心中那種好感惡感一涌而起,而憂愁和快樂也隨之出現(xiàn),這不是叫人很傷心的事嗎?
我從錢塘調(diào)到膠西,放棄了坐船那種安穩(wěn)的生活,而經(jīng)受了騎馬乘車的辛勞;離開了華美的住室,而住進了簡陋、樸素木屋。離開了美麗的湖光山色;而走向長滿桑麻的田野。剛到這里的時候,連年收成不好,盜賊遍野,打官司的人也很多,廚房里總是空蕩蕩的,我每天只吃些菊花、枸杞,所以人們便懷疑我心中不樂。在這里住了一年,我的容顏比以前更加光彩照人,白發(fā)也一天天變黑。我既為這里淳厚的民風(fēng)感到高興,而當(dāng)?shù)氐墓倮艉桶傩找猜爮奈业墓芾恚谑俏揖驼喂麍@、菜圃,把庭院也打掃得干干凈凈,從安丘、高密砍來樹木,把那些破敗的地方修理一下,作為暫時維持的辦法。在庭院北面,一座靠著城墻所筑的臺子已經(jīng)很舊了,我把它稍加修葺使其更新一下,時常和幾個朋友一起登臨觀光,在那放開情懷,盡情欣賞。向南望去,馬耳山和常山時隱時現(xiàn),好象很近又好象很遠(yuǎn),可能山中住有隱士吧?在臺的東面,則是盧山,是秦人盧敖隱居的地方。西望穆陵關(guān),隱隱約約就象城郭一樣,呂尚、齊恒公當(dāng)年建立功業(yè)留下來的遺跡還保存在那里。向北望濰水,我不禁感慨嘆息,想到淮陰候韓信的功績,為他不得善終而痛心。臺子高大穩(wěn)實,深廣明亮,夏涼冬暖。不論是在下雨或落雪的早上,還是月白風(fēng)清的夜晚,我沒有一次不去那里,客人們也沒有一次不與我同行的。我們摘來園中的蔬菜,從池中捕撈活魚,帶著釀好的高粱酒,煮著去殼的小米,就那樣吃喝。大家都說:這樣的游覽多么快活。
這時,我的兄弟正好在濟南府,他聽說這些情況就寫了一篇賦,并給這個臺子起名為“超然臺”。用這來表現(xiàn)我無論到哪里都沒有不快樂的性格,原因就是我能游心于事之外。
【集評】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四引:“呂雅山云:此篇不唯文思溫潤有余,而說安遇順性之理,極為透徹,此彼公生平實際也。故其臨老謫居海外,窮愁顛越,無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姜寶云:“此記有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脫出塵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此東坡之所以為東坡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之忠公文鈔》卷二十五:“子瞻本色。與《凌虛臺記》,并本之莊生。”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十三:“通篇含超然意,末路點題,亦是一法。登臺四望一段,從習(xí)鑿齒與桓秘書文,脫化而出。”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三·一字立骨:“書后東坡作《韓文公廟碑》,固擬以孟子浩然之氣矣,而其弟子由《上書太尉》亦引之,是兩人者不皆有不可一世之概充實于其中哉。然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諳于理必洞于言。故子由之記“快哉“也。則曰:“予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及東坡此記亦曰:“予弟子由,聞而賦之,名其臺曰‘超然’。”是豈徒為高出一世之想乎?吾知“超然“之趣,與“快哉”之趣,皆自孟子浩然之氣來也。然則東坡之神游物外者,尚直可以擬昌黎者自擬哉!”
近代·林杼《古文辭類纂》卷九:“莊子于子桑戶之死,托孔子之言答子貢,有方外方內(nèi)之別。方,區(qū)域也。方外忘死生,方內(nèi)循禮法。今東坡之文,變其說曰物內(nèi)物外,其意正同。方外忘生死,物外忘憂樂也。
【總案】 《超然臺記》是蘇軾因與王安石的改革方略不同,不得已自請外放他州居,于熙寧四年(1075)在密州任上所寫的一篇臺閣記。
這篇文章不僅記敘了蘇軾新到密州時追求恬適自淡,“無往而不樂”的心境外,還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dāng)時政治斗爭所采取的“超然”態(tài)度。然而,他的“超然”思想雖源于老莊,但卻又帶有蘇軾自己功業(yè)名實的印記。即它是建立在蘇軾既力求擺脫政治挫折的影響,又必堅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與民同樂的基礎(chǔ)上的“超然”思想。
因此,本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作者能把深刻的哲理和濃郁的詩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真實而生動地把作者既“超然”而非真正超然的復(fù)雜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本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理直”而辯證;暢達而曲折多姿。全文從“凡物皆有觀者”破題立論,可謂“理直”。接著從“求福而辭禍”和“求禍而辭福”生發(fā)開去,高談闊論,可謂十分辯證。再接著緩緩插入一段艱苦歷程的敘述,并以“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一挫,上接“超然”之論,下為登臺憑吊歷史英雄和摘蔬菜,捕池魚,釀黃酒,蒸米飯之“樂”張目,最后再從臺之命名“超然”作結(jié),篇末點題,把“超然”之意寫得既文氣暢達,又曲折多姿,發(fā)人深思。
本文所以有這些特點,這是與蘇軾復(fù)雜的思想和澎湃的文思,及曠達豪邁的氣慨分不開的。一句話:文如其人。
上一篇: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曾鞏《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