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經《格天閣》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秦檜少游太學1,博記工文,善干鄙事2,同舍號為“秦長腳”,每出游飲,必委之辦集4。既登第及中詞科5,靖康初6,為御史中丞7。
金人陷京師8, 議立張邦昌9。檜陳《議狀》10,大略謂:“趙氏傳緒百七十年11,號令一統,綿地萬里13;子孫蕃衍13,布在四海;德澤深長,百姓歸心。只緣奸臣誤國,遂至喪師失守,豈可以一城而決廢立哉14?若必欲舍趙氏而立邦昌,則京師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師之宗子可滅15,而天下之宗子不可滅。望稽古揆今16,復君之位,以安天下。”虜雖不從,心嘉其忠,與之俱歸。
檜天資狡險,始陳此議,特激于一朝之諒17;既至虜廷,情態遂變,諂事撻辣18,傾心為之用。兀術用事19,侵擾江淮20,韓世忠邀之于黃天蕩21,幾為我擒,一夕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為吳玠敗之于和尚原22,至自髡其須發而遁23。知南兵日強,懼不能當,乃陰與檜約,縱之南歸,使主和議。
檜至行都,紿言殺虜之監己者25,奔舟得脫。見高宗,首進“南自南,北自北”之說26。時上頗厭兵,入其言27。會諸將稍恣肆,各以其姓為軍號,曰“張家軍”、“韓家軍”28。檜乘間密奏29,以為諸軍但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30,不可不慮。上為之動,遂決意和戎,而檜專執國命矣。
方虜之以七事邀我也31,有“毋易首相”之說,正為檜設。洪忠宣自虜回32,戲謂檜曰:“撻辣郎君致意!”檜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張師顏者作《南遷錄》載孫大鼎疏33,備言遣檜間我以就和好34,于是檜之奸賊不臣,其跡始彰彰矣35。
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閣”,有朝士賀以啟云36:“我聞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37;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38。”。檜大喜,超擢之39。又有選人投詩云40:“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燒銀燭照蛾眉。格天閣上三更雨,猶誦《車攻》復古詩41。”檜益喜,與改秩42。蓋其胸中有歉43,故特喜此諛詞以為掩覆之計,真猾夏之賊也44。
余觀唐則天追貶隋臣楊素詔曰45:“朕上嘉賢佐,下惡賊臣,嘗欲從容于萬機之暇46,褒貶于千載之外47;矧年代未遠48,耳目尚存者乎49?”夫楊素異代之奸臣,則天一女主,尚知惡而貶之,矧如檜者,密奉虜謀,脅君誤國,罪大惡極,上通于天,其可赦乎?開禧用兵50,雖嘗追削,嘉定和戎51,旋即牽復,是可嘆也!
【注釋】 1太學:封建皇朝的最高學府。 2鄙事:指迎合人心的小事。 3同舍:同學。長腳:喻善于鉆營奔競的人。 4辦集:組織安排及采購等事。 5登第:考進士及第。中詞科:考中“詞學兼茂”科。此科以錄取所謂淹博能文的士子為目的。 6靖庚:宋欽宗趙桓年號。7御史中丞;“御史臺的長官,負糾彈百官之責。 8京師: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9張邦昌:原為宋宰相,靖宋二年三月金人于退出汴京前,下令廢徽、欽二帝,立張邦昌為大楚國皇帝。居位三十三日退位。 10《議狀》:議論政事的文書。 11傳緒:指帝業相傳。 12綿地:邊綿不斷土地。 13蕃衍:繁多。 14一城:指汴京城的淪陷。15宗子:趙氏皇室子孫。 16稽古:參考古事。揆今:衡量現在的情況。 17一朝之諒:指由于一時的激動而表現出來的小忠小信。18撻辣:金軍大將。一作“達懶”。 19兀朮:完顏宗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第四子。 20侵擾江淮:指1129年金兵入侵長江以南事。 21邀:截擊。黃天蕩: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市東北。公元1130年,韓世忠率部八千,將宗弼統領號稱十萬之眾的南侵金兵囚于此四十八日,金兵鑿河始得遁去。 22和尚原:在陜西寶雞西南。1131年10月,宋將吳玠大破金兵于此,金將宗弼身中流矢,剃掉須發逃回燕山。 23髡(kun坤):剃發之刑,此指剃掉須發。 24行都:此指越州(今浙江杭州)。 25紿:欺騙。 26南自南,此自北:指承認金人對北方論陷區的統治。《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九:‘建炎三年十一月丙午,檜言:‘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議講和。” 27入其言:深信其言。 28張家軍、韓家軍:指張浚、韓世忠所率領的各自部隊。 29乘間((jian見):乘機。30跋扈:專橫。萌:開端。 31七事邀我:據熊克《中興小紀》所載,僅知金人有乞還俘囚及西北之民在東南者,請畫江以益逆豫(金人所立偽大齊國主),以及宋毋易首相等三條。而當時宋首相正是秦檜。 32洪忠宣:洪皓,謚忠宣。以使金被留,流竄冷山,十五年才得南歸。 33疏:條陳,向皇帝陳述政見的奏本。 34間我:到我朝作內奸。 35彰彰:顯著。 36啟:書函。 37“我聞在昔”兩句:《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這是周公姬旦說的。意謂殷朝的成湯受天命為君王,曾有賢臣伊尹為相,感動了皇天。這是恭維秦檜如同伊尹。 38“民到于今”兩句:《論語·憲問》:“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謂春秋時代,管仲輔相齊桓公,曾使齊為諸侯之長,扶正了周王朝的地位,人民到今還受到他的好處。如果不是他,我們就會披頭散發,穿著左邊開襟的服裝,受異族統治了。這也是恭維秦檜如同管仲。 39超擢(zhuo濁):越級提拔。 40選人:在京師等侯委任的候選官吏。投:贈送。 41“多少儒生”四句:意謂許多考中進士的儒生,在花天酒地盡情玩樂,只有秦檜在深更寒雨的格天閣里,規劃著輔佐皇室恢復國土的大計。蛾眉:美女。《車攻》:《詩經·小雅》篇名。詩序說:“《車攻》,宣王復古也。” 42改秩.:提級。秩,品級。 43歉:內愧。 44猾夏:擾亂中國。夏,華夏。45唐則天:唐朝武則天。楊素:隋臣,以周武帝臣歸附隋文帝楊堅。為人狡詐,和楊廣勾結,陷害太子楊勇。 46從容:調解,斡旋。 47褒貶于千載之外:對千年以外的人物進行褒揚或貶斥。 48矧(shen審):何況。 49耳目:耳聞目睹。 50“開禧用兵”兩句: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韓侂胄北伐,二年夏追論秦檜主和誤國之罪,削奪王爵,改謚“繆丑”。 51“嘉定和戎”兩句: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與金人重訂和約,接著又恢復秦檜王爵的贈謚。牽復:因事牽連而反復。
【今譯】 秦檜年輕時游學太學,記憶廣博,工于寫作,善于做些討人歡喜的小事情,同學稱呼他“秦長腳”,每次外出游玩宴飲,總委托他進行組織和辦理采購等事。以后考中進士和考取詞學兼茂科,在靖康初年,任御史中丞。
金人攻陷汴京,議立張邦昌為大楚國皇帝。秦檜上陳《議狀》,大致說:“趙氏帝統延續了一百七十年,號令統一.土地延綿萬里;子孫繁多,分布在全國各地;德化和恩惠深遠久長,百姓都從心底擁護。只因為奸臣誤國,才至于軍隊損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決定廢趙立張呢?如果一定要拋棄趙氏而立張邦昌為帝,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從,而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可使服從;汴京城內的趙氏子孫可以被消滅,而天下的趙氏子孫不可被消滅,希望能參考古事,衡量現今的情況,恢復國君的帝位,以安定天下百姓。”敵人雖然沒有采納,但心里嘉獎他的忠心,就帶他一起北歸。
秦檜天生狡詐陰險,當初上陳這個意見,只是一時激憤的小忠小信;既已到了敵方朝延,感情和態度就變了,向撻辣獻媚,一心一意地為他使用。兀術當權,侵擾長江、淮河一帶,韓世忠在黃天湯截擊,幾乎被我朝擒獲,在一晚上鑿通河道,才得逃跑離去。他再次侵犯西蜀,又被吳玢在和尚原打敗,竟至剃掉自己的須發,改裝才逃脫。他知道南方的軍隊一天天地強大,害怕不能抵擋,就暗中同秦檜約定,放他回到南方來,使他力主和議。
秦檜跑到行都越州,欺騙說殺了監視他的敵人,奪得船只才逃脫的。進見高宗,第一個提出“南方歸南方,北方歸北方”的主張。皇帝對戰爭已經厭倦,采納了他的意見。恰巧各個將領稍有專橫行為,各人以他的姓作為軍隊的旗號,說什么“張家軍”、“韓家軍”。秦檜借機秘密奏報,認為各部隊只知有將軍,不知有天子,是專橫跋扈的開端,不可不以為憂,皇上被他所打動,就決計與敵人媾和,而秦檜就專擅國家的命運了。
當敵人以七件事邀約我朝時,其中有“不得變換首相”的一條主張,正是為秦檜所安排的。洪皓出使金國被扣多年回來,嘲弄秦檜道:“撻辣郎君向你問好!”秦檜很是忌恨他。以后,金人徙都汴京,其臣下張師顏所著《南遷錄》中載有孫大鼎向金主上的奏本,原原本本地講到派遣秦檜到我朝來作間諜以完成和好之約,于是秦檜的奸佞不忠的劣跡才彰明昭著。
當他在相位上時,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閣”。有一位朝廷官員以書信賀他道:“我聞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秦檜大喜,越級提拔了他。又有一等待分配的人贈詩道:“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燒銀燭照蛾眉。格天閣上三更雨,猶誦《車攻》復古詩。”秦檜更加歡喜,提高了他的品秩。原來他心中有愧,所以特別歡喜這些阿諛奉迎的話以作為遮蓋的辦法,真是亂國的奸賊呀!
我看唐朝武則天追貶隋臣楊素的詔書說道:“我嘉獎賢能的輔佐,革除厭惡奸邪之臣,曾想在日理萬機之余對歷史人物有所斡旋,給千年以外的人褒揚貶斥;何況年代不遠,今天還有耳聞目睹他的作為的人呢!”楊素是不同朝代的人,武則天是一位女主,尚且知道厭惡而貶斥他,何況象秦檜這樣的人,秘密地遵奉敵人的陰謀,脅迫國君而貽誤國事。罪大惡極,直通到上天,難道可以赦免嗎?開禧年間朝廷對金用兵,雖然曾經追削了他的謚封,但嘉定年間執行和戎政策,不久就連帶而恢復了謚封,這真是可嘆呀!
【總案】 秦檜在竊據相位時,為自己建造了一幢藏書樓,取名“一德格天之閣。”他借《尚書》中周公姬旦對伊尹為相輔佐成湯的歌頌之詞,來標榜自己也象伊尹、周公一樣,一心一德地輔佐宋室,其忠誠之心可以感通上天。妄想自己披上羊皮,以掩蓋其狼的兇殘嘴險。
作者以格天閣為線索,記敘了秦檜一生的劣跡。他少游太學,即以“善干鄙事”而討人歡心;金人陷汴京,議立張邦昌,他又因“一朝之諒”而欺世盜名;既至虜廷,諂事撻辣,密奉虜謀,飾詞南歸,外恃強敵,脅主和戎,內假君威,專執國命,禍國殃民,罪大惡極。秦檜這個奸賊,建格天閣以偽飾,原是掩覆之計,明眼人一看便知。然竟有無恥的利祿之徒,投其所好,或賀啟,或投詩,搖唇鼓舌,舐痔乞憐,真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作者以確鑿的事實,深刻的分析,予以揭發批判,胸中義憤,筆底波瀾,令讀者擊節贊嘆。
上一篇: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宋璟《梅花賦并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