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虞集·挽文山丞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①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安知漢祚移。②
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③
何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④
【注釋】 ①金戈挽落暉: 典出《淮南子·冥覽訓》:“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㧑之, 日為之反三舍。”南冠: 南方人帶的帽子,借指囚犯。 《左傳·成公九年》: “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摯者,誰也?’ 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②子房: 漢初謀臣張良的字。諸葛: 指蜀漢諸葛亮。祚 (zuo): 福。③鼎湖: 《史記·封禪書》載: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成后乘龍升天,后世名其處曰鼎湖,常借指帝王之死。華表鶴歸: 傳說漢代遼東人丁令威學道靈威山,后化鶴歸落城門華表柱上。④新亭: 故址在今南京市南。《晉書·王導傳》載: 東晉偏安江南,王導等人在新亭宴飲,席間有人嘆曰: “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 在座者相視流淚。
【鑒賞】 虞集是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孫。他雖然富于才華,在元王朝官位顯赫,但受到元皇族貴近的忌恨、排斥。他深受理學的影響,和當時出仕異族新朝的許多漢族知識分子一樣,不能忘懷舊朝,對于宋王朝的忠臣義士大加褒揚。他的詩歌常常流露懷念故國的心情,《挽文山丞相》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文山是南宋最后一任丞相文天祥的號。他在元軍攻陷南宋京城臨安、南宋帝趙㬎上表降元后, 仍堅持抗元。不幸于1278年12月被俘, 次年被押赴大都燕京,于至元十九年12月9日 (1283年1月9日)英勇就義于燕京柴市。在囚居四年中, 屢屢有人勸降, 甚至南宋降帝趙㬎、 元世祖忽必烈都親自來勸降,但文天祥始終不屈。虞集寫詩追挽,表達了對民族英雄的深深的敬意。
這首詩著重歌頌文天祥不顧敗局頑強抵抗的精神,進而抒發縈繞心間的故國之思。詩的一開頭即用神話傳說中的魯陽公援戈挽落日的故事比喻文天祥在國家大勢已去的困境下,依然拼搏的感人事跡。“落暉” 是對南宋江山日薄西山、無法挽回的寫照; 任憑如何揮動 “金戈” 全力拼搏,都是改變不了南宋王朝覆滅的命運的。“南冠” 是指文天祥以及以他為代表的江南抗元斗士,他們對強勁的有摧枯拉朽之勢的 “北風”——從北方來的元軍的步步進逼無可奈何。因此全詩第一個字用了個徒勞無功的 “徒”字,然而,它給人的感受卻不是低沉消極,而是悲壯激越。因為與之承接的三、四句,是進一步借用兩個被人稱道的歷史人物張良和諸葛亮來頌揚文天祥與他們同樣的精神。盡管秦始皇已經一統天下、不可一世,韓國貴族后裔張良卻為報家國之仇,敢于作出似乎 “以卵擊石” 的舉動,在博浪沙狙擊始皇帝; 盡管蜀漢的福祚已盡,名相諸葛亮卻毫不慮及,為報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死而后已。文天祥和張良、諸葛亮都并非不懂得 “審時度勢”,但指導他們行動的,是高于一切的 “忠于國家”這一不可動搖的原則。正因為如此,赴湯蹈火、粉身碎骨,他們也在所不辭。由是,更令人感到文天祥之抗元和就義是何等的壯烈! 第五、六句用黃帝鑄鼎升天的傳說暗指南宋王室的覆滅已經久遠,用丁令威化鶴的傳說慨嘆文天祥的忠魂遲遲難歸。一個 “遠”字,一個 “遲”字,浸透了詩人對故國的思戀之情,詩人在呼喚著民族英雄的再現。結尾兩句,感情愈顯沉重: 當年東晉過江諸人雖然只剩一隅之地,卻尚可聚新亭望江對泣; 而今江山已全易幟,竟然無須再上新亭痛灑熱淚,其境況真是 “大不如前” 了! 這個由感奮文天祥的忠烈氣節而悲嘆今不如昔的結句,久久地震蕩著讀者的心扉,以至于當時人 “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 (見《元詩紀事》)被詩人勾引起了難以斷絕的故國之思。
虞集雖為 “元詩四大家”之首,但他的很多詩是贈答應酬一類的作品,內容空乏,藝術上也無創新。而這首詩由于飽含真情,很有特色,幾乎句句用典,卻流暢自然; 文字含蓄婉轉,風格沉郁蒼涼,是不可多得的好詩。
文章作者:顧建華
上一篇:愛國詩詞《姜夔·揚州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念奴嬌·昆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