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鼎·絕句》中外哲理詩賞析
崆峒訪道至湘湖, 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功夫。
夏氏此詩的后二句,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極為有名,《水滸傳》第三十六回,及許多明清小說常常引用之。“鐵鞋”固然無法穿上行走,但是“鐵鞋”尚且“踏破”,足見耗費時間和精力之多,而“無覓處”三字輕輕一轉,則“訪道”之難可見,下句卻以“得來”“不費功夫”寫其易,而“不費功夫”四字之上再冠從“全”字,則極寫其易。
但是,僅有此二句仍不成其為好詩,此詩之成功實在離不開前二句的鋪墊。首句的“訪道”二字交代了“踏破鐵鞋”的緣由。 “崆峒”屬六盤山,在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崆峒”“至湘湖”,即從今甘肅到今湖南,詩人之意在于強調其行路之遠。次句的“萬卷詩書”寫其為“訪道”而遍讀全書,詩人之意乃在強調其搜尋之廣。而“看轉愚”三字則否定了在“萬卷詩書”中“訪道”的方向。中國歷來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語,但是此詩的前二句既否定了行萬里路之“訪道”,又否定了讀萬卷書的“訪道”,而強調了興悟與靈感在“訪道”中的決定作用。
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詞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引用辛詞的這幾句說明做學問、干事業的最高境界。王國維賦予辛詞以新意。王氏之新意實和此詩之意相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踏破鐵鞋”,可謂艱難至極,而“得來全不費功夫”則似乎又容易至極。但是,這易是難中之易,是先難之后的易。如果沒有“踏破鐵鞋”,那么也就決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換言之,如果沒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么也就不會發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崆峒訪道至湘湖”是一種代價,“萬卷詩書看轉愚”也是一種代價。唯其有了這兩個“踏破鐵鞋”,即“崆峒”“至湘湖”的“踏破鐵鞋”,和“萬卷詩書”的書山中的“踏破鐵鞋”,這才為“訪道”至得道做好了準備,即知識結構上的準備與學識上的準備,這才有可能獲得興悟與靈感。可見,興悟乃長期積累的點燃,靈感是長期思索的閃光。易是難后之易,難是獲易的必然。
上一篇:《李紳·答章孝標》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惠特曼·自己之歌(片斷—1)》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