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教戰守》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2,果安在哉3?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4,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5,是故天下雖平6,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7。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8,使其耳目習于鐘鼓旌旗之間而不亂9,使其心志安于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10。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11。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12,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13,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14。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15,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16,則相與恐懼訛言17,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18,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樂,豢于游戲、酒食之間19,其剛心勇氣20,消耗鈍眊21,痿蹶而不復振22。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23,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24,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25。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26?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27。至于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28。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29,其筋骸之所沖犯30,肌膚之所浸漬31,輕霜露而狎風雨32,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于重屋之下33,出則乘輿34,風則襲裘35,雨則御蓋36。凡所以慮患之具37,莫不備至38。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39,使其四體狃于寒暑之變40,然后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41。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栗42;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43,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44。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45,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46,歲以百萬計47。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48,此其勢必至于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49,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50。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51,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52,則其為患必有不測53。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54,教以行陣之節55;役民之司盜者56,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57,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58。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59,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60。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怨,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61?
今天下屯聚之兵62,驕豪而多怨63,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64,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65,則固已破其奸謀66,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57,豈不亦甚明歟!
【注釋】 1教戰守:意思是教民習武,學會戰守。 2生民:人民。 患,禍患。 3果:究竟。 4為之計:對此加以考慮。計,慮,想出辦法。 5兵:軍備。 6平:安寧無事。 7隙:空閑。 致,招致。 田:同“畋”,打獵。 8進退坐作:指軍事操練的動作。《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坐,古人席地而坐,雙膝跪地,把臀部放在腳后跟上。作,起。 9鐘鼓、旌旗:古代軍隊作戰靠旗鼓指揮。 10安:感到習慣。 斬刈(yi易):砍殺。 際:間。懾:害怕。 11驚潰:驚慌逃散。 12迂:迂腐。 13去兵:解除武備。 盛節:美好的行為。 14卷甲而藏之:把衣甲、武器收藏起來。甲,古代軍人所穿革制護身衣,這里也包括武器。 15甲兵頓弊:武器不鋒利、衣甲破壞,這里泛指軍備廢弛。 頓,通“鈍”。 16卒(cu促)有:突然發生。 卒,同“猝” 17相與:彼此。 恐懼訛言:惶恐不安,謠言四起。 18開元、天寶:唐玄宗的年號。 19豢(huan換):養。這句意思是,生活在游戲、酒食中。 20剛心:堅強的意志。21鈍眊(mao貌):衰頹。眊,同“耄”,衰老。 22痿(wei偉)蹶:萎靡不振。痿,筋肉痿縮。 23區區:小小的。 安祿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人,曾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年冬在范陽起兵叛亂,先后攻陷洛陽、長安,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后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乘之:指乘機作亂。 24不暇:沒有空閑,來不及。《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三》:“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所遇州縣,望風瓦解。” 25微:衰微。安史亂后,唐王朝開始衰敗,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26至:周到。 27平居:平時,平素。 28告病:稱說自己有病。 29窮冬暴露:極冷的冬天也在外邊勞動。 30沖犯:觸犯,指冒著炎熱、寒冷。 31浸漬(zi自):浸泡在霜露風雨中。 32狎(xia俠):輕侮。 33重(chong蟲)屋:高樓大廈。 34乘輿:坐車。 35襲裘:穿皮衣。襲,加農,穿衣。 36御蓋:打傘。御,用。蓋,遮陽御雨的用具。 37慮患之具:預防病患所需用之物。慮,事先考慮到并加以預防。 38備至:齊備。 39步趨動作:指手足要經常活動。步趨,指走路。 40 四體:四肢。狃(niu扭):習慣。 41涉:歷。險:這里指能使人致病的風、寒、濕、熱等。 42股栗:大腿發抖,形容十分恐懼。 43士大夫:這里指官居要職的人。 44漸不可長:意思是說一開始就應制止,不可讓它滋長。 漸,事物的開端。 45無自而有:無從發生。 46西:指西夏。北:指遼國。虜,對敵方的蔑稱。 47以百萬計:宋仁宗慶歷年間,每年向遼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百萬,極言數量之多。 48無厭:沒有滿足的時候。厭,滿足。 49出:發生。 50要:總之。 51漸:逐漸,平時讓百姓逐漸接受軍事訓練。 52出身:投身。蹈死地:指走上戰場。53不測:不堪設想。 54庶人:平民,老百姓。這句意思是,普通平民在官府服役的。 55行(hang杭)陣:軍隊行列。節:節度,規則。這句是說進行隊列訓練。 56役民:服役的人民。這句意思是,服役的人民負有捕盜責任的。當時在地方上服役的弓手、壯丁,負責維持治安,逐捕盜賊。 57都試:漢代有定期集合官兵于都城演習武事的制度。 58以軍法從事;按照軍法處理一切事情。從事,辦事。 59撓:屈,約束。60不教之民:未受過訓練的老百姓。 61孰與:何如。 62屯聚之兵:駐扎在各地的軍隊。 63驕豪:傲慢專橫。 64邀其上:向上級邀功。邀,求。 65彼:指屯聚之兵。知有所敵:知道還有對手存在。66奸謀:營私作惡的企圖。 67際:界限。
【今譯】 當今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安于現狀而不知暗伏危機,只能過安適生活而不能吃苦耐勞。這種禍患眼下看不出來,而以后將會看到。現在不對此早加考慮,以后就將不可挽救。
古代的帝王懂得軍事是不可廢棄的,所以天下即使太平無事,也不敢忘記戰備。在秋冬農閑的時候,招集老百姓打獵以講習武事。用前進、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教練他們,使他們聽慣鐘鼓、看慣旗幟而不致一聽到看到就心意慌亂,使他們的心情對攻擊砍殺感到習慣而不懼怕。因此雖有盜賊的事變發生,人民也不至于驚慌逃散。到了后代,采用迂腐儒生的意見,把不要軍備看作是圣明君主的美好行為,天下一平定,就把衣甲武器收藏起來。過幾十年以后,衣甲武器破爛損壞,人民一天天地也習慣過安閑逸樂的生活,如突然有強盜敵寇來犯的緊急情況發生,就彼此惶恐不安、輕信謠言,不去抵抗而四散逃跑。開元、天寶年間,天下難道不是很太平嗎?就因為人民享受慣了太平生活的快樂,經常在游戲、酒食中過日子,他們的堅強意志和勇氣,被消耗得衰頹不堪,精神萎靡而再也振作不起來。因此小小的安祿山趁機一起來作亂,四方的百姓,就象鳥獸那樣到處逃竄,乞求作他的俘虜還怕來不及,弄得天下四分五裂,唐王朝當然因此衰敗了。
我曾經試著這樣論述過:天下的情況好比一個人的身體。王者、公卿和大官僚,所用來保養身體的東西和方法,難道不講究極了嗎?然而他們平時常常因為疾病多很苦惱。至于農民小百姓,一年到頭辛勤勞苦,卻不曾說自己有病。這其中的緣故是什么呢?風雨、霜露、寒暑的變化,是疾病發生的原因。農民小百姓,夏季最熱的時候還在盡力勞動,冬天最冷的時候也在外邊干活,他們的筋骨與炎熱寒冷接觸,肌肉皮膚在風雨霜露中浸泡,便不怕霜露風雨,因此嚴寒大暑不能為害他們。如今那班王者、公卿和大官僚,住在高樓大廈中,出門就要坐車,吹風就要穿皮衣,下點雨就要打傘。一切用來預防病患的東西,沒有什么不齊全。害怕得太厲害,保養得太過分,稍微有一點不適合,寒氣和暑氣就侵入體內了。因此會保養身體的人,要使自己既能享受安樂又能吃苦耐勞,手腳要經常活動,讓身體適應寒暑的突然變化,然后才會堅實健康強壯有力,經歷危險而不至于受到損傷。就百姓來說也是如此。當今太平無事的日子長久了,天下的人們,自滿、怠惰而且脆弱,有如婦女小孩,未走出過房門。說起打仗的事,就縮起脖子、兩腿發抖;聽到強盜敵寇的名字,就捂著耳朵不愿意聽。那班有地位的人也從來不曾說到軍事問題,認為那是無事找事、對人民的干擾,一開始就應加以制止。這種情況不也就是害怕得太厲害、保養得太過頭嗎?
天下本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禍患。糊涂的人看到四方一時沒有什么事故,就認為事變無從發生,這種想法也根本是不對的。現在國家用來獻給西夏和遼國兩個敵人的錢財物資,每年要用上百萬兩來計算。奉獻的一方東西是有限度的,而索取的一方又沒有滿足的時候,這種形勢定會引起戰爭。看來打仗是必然的趨勢。不是我方先動手,就是敵方先動手;不是先發生在西邊,就是先發生在北邊。現在所不能預測的,在于戰爭的發生可能有遲有早有遠有近,總之是不能避免的。如果天下避免不了使用軍隊作戰,要使用軍隊而平時又不對百姓逐漸進行軍事訓練,讓他們從安享歡樂的平靜環境中,一下子投身行伍而走上戰場,所擔的風險一定不堪設想。所以說:天下的人,只知安于現狀而不能吃苦耐勞,這就是我認為的最大的禍患。
我想讓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都重視武功,講授和學習兵法;普通平民在官府服役的,都進行隊列訓練;服役的人中擔負有捕盜責任的,把撲擊刺殺的方法傳授給他們。每年年終就將他們召集到府城,象古代在都城講習武事的方法那樣,評定勝負,進行賞罰,長期照此施行,就可以再用軍法來處置一切事情。然而議論是非的人一定認為這是無故驚動百姓,又用軍法加以約束,百姓將會感到驚恐不安。而我認為這正是使百姓安定的好辦法。天下果真是不能去掉軍事的話,那么一旦有戰爭發生就將會把未受過訓練的百姓趕去作戰。在未發生事故時就驚動百姓,雖然會產生小的怨言,然而比起突然間讓百姓去作戰的危險來又如何呢?
現在駐扎在全國各地的軍隊,傲慢蠻橫而又時常發泄不滿,欺壓百姓而又要向上級請功,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心中認為天下懂得打仗的,只有我們罷了。如果讓普通百姓都學些軍事知識,他們知道有了對手,想干壞事的企圖定會破滅,而驕橫習氣也會被打掉。利和害的界限,難道不也是很清楚的嗎?
【集評】 明·宗臣:“此篇文字絕好。詞意之玲瓏,神髓之融液,勢態之翩躚,各臻其妙。”(《三蘇文范》卷九引。《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呂雅山語。)
明·唐文獻:“坡翁此策,說破宋室膏肓之病,其后靖康之禍,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至其文閎衍浩大,尤不可及。”(同上。《蘇長公合作》卷五引此,作錢文登語。)
【總案】 蘇軾于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應制科考試,作《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策斷》三篇,本文是《策別》中的一篇。
宋仁宗時,宋王朝在遼和西夏的威脅下,顯得軟弱無能,一直采取妥協求和的辦法,每年向遼、夏送去大批財物。作者認為“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戰爭最終是不可避免的,“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而當時的統治者卻安于現狀,“知安而不知危”,不注意“尊尚武勇,講習兵法”,這是最大的危險。面對這樣的現實,作者主張教民習武,隨時作好戰爭準備,以應付突然事變的發生。這是很有針對性的,也是很有遠見的。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問題;接著用歷史事實、用養身為喻,并結合現實情況,具體說明教民習武的重要,和“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危害;最后提出教民習武的具體辦法,并補充說明“平民皆習于兵”的好處。總之,作者認為只有“知危”、“能勞”、不“去兵”、不“忘戰”,才能保國安民,否則將帶來“大患”。那種認為教民習武是“生事擾民”、會“使民不安”的看法,是極為錯誤的、有害的。本文論點鮮明,用各方面的事實來反復論證,設喻淺近,分析形勢深刻具體,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政論文。
上一篇: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