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 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 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 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 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 花間相見驚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 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 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 天下紛紛經幾秦?
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世之后,歷代詩人多有以陶淵明之作為依據,寫出各自理想的桃花源。
陶淵明晚年,根據當時家鄉江州一帶人民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實,結合前人有關材料,加以想象,虛構了一個淳樸的烏托邦,那里的人民過著自由自在、怡然自樂,人人勞動,沒有封建剝削的生活。“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寄托著亂世人民的社會理想,與當時澆薄險惡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寓有批判現實的意味。唐人所寫的桃源詩,往往寫成一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仙境。王維的《桃源行》把桃源寫成仙境,說那里的人因為成仙而不返。劉禹錫《游桃源詩一百韻》也是把桃源寫成仙源,描寫了他想象中的仙家樂趣。這些都有悖于陶淵明桃源詩的意旨,有所曲解。王安石這首《桃源行》能夠體現陶詩的真意,并有所發揮,這與作為政治家王安石深刻的政治見解有著密切的關系。
《桃源行》這首詩分四層意思,按詩句順序每四句為一層。第一層是說桃花源的先人們所以避入桃花源,是因為忍受不了嬴秦的殘酷壓迫剝削,他們開辟的桃花源并非什么仙境,如同秦末的“商山四皓”隱居商山避亂一樣,以避世而幸存。第二層意思是說這里的人民自耕自食生息蕃衍,無君無臣,不受王政的統治,沒有剝削壓迫,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第三層意思寫桃源中人因與世人久隔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以此表明了這里是一個與秦漢魏晉等封建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第四層感嘆世亂迭起不斷。西晉滅亡后,前趙劉曜、前秦苻堅、后秦姚萇,及夏赫連勃勃等都建都長安,朝代雖然不斷更換,但每個王朝都同秦一樣,殘酷壓榨魚肉百姓,虞舜時的太平時代一去不可復得了,戰亂頻仍,嬴秦之政不斷,人民一直處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
王安石的這首詩比陶詩有所發揮的地方,就是具體、深刻地指出秦之苛政是桃源先人們避世的原因。陶詩雖然也說到了避世的原因,“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但不如王詩鮮明、深刻、有力。王詩突出了桃源中人來此避秦時亂,是帶有反抗黑暗統治的意思,不只是消極的逃避,而是要尋找一個沒王政統治的理想世界,這是對封建王權的否定。因此,王詩鮮明地指出,這里的平等社會特點便是“雖有父子無君臣”,沒有王權和暴政,才是桃源中人能夠過和平寧靜、自種自食的幸福生活的前提。詩人的這種理想看似脫離塵世,其實正是他理想中的塵世,雖然帶有烏托邦的色彩,卻寄托了人們的精神理想,比那些把桃源人寫成仙人的詩作高出不知幾許。
王安石作為積極主張變法的政治家,既深刻了解人民的苦難,又深刻研究了封建統治在政治上的諸多弊端。他在《河北民》、《兼并》、《收鹽》、《感事》、《省兵》等詩篇中,一再描寫了統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以支付龐大軍費和輸送敵國媾和,以致無論災年豐年、南方北方,人民均陷入流離轉徙和無食的境地,表現了他關心民生疾苦、國家安危的憂憤,成為他立志改革弊政的思想基礎。因此,他對陶詩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在詩中的精神寄托,比一般詩人理解的更透徹,在對王權的否定上,比陶詩的認識更進了一步。最后四句更寄托了詩人的深沉慨嘆,嬴秦的暴政并非一去不返,軍閥爭奪迭起不斷,既是對歷史的概說,也是對現實的針砭;他把桃花源寫得越美、越理想,則愈表達出對現實社會丑惡的不滿。
上一篇:《歸隱·宋·陳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桃花源詩·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