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與王觀復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庭堅頓首啟:蒲元禮來,辱書,勤懇千萬,知在官雖勞勚,無日不勤翰墨,何慰如之1!即日初夏,便有署氣,不審起居何如2?
所送新詩,皆興寄高遠3。但語生硬不諧律呂,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4。此病,亦只是讀書未精博耳。“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不虛語也5!
南陽劉勰嘗論文章之難云: “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實而難工6。”此語亦是。沈、謝輩為儒林宗主,時好作奇語,故后生立論如此7。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草8。觀杜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9。
往年,嘗請問東坡先生作文章之法10,東坡云:“但熟讀《禮記·檀弓》當得之11。”既而取《檀弓》二篇讀數百過,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觀日月也12。
文章蓋自建安以來好作奇語,故其氣象衰薾13。其病,至今猶在。唯陳伯玉、韓退之、李習之14,近世歐陽永叔、王介甫、蘇子瞻、秦少游乃無此病耳15。
公所論杜子美詩,亦未極其趣16。試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峽年月,則詩中自可見17。其曰:“九鉆巴巽火,三蟄楚祠雷18。”則往來兩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19。恐更須改定,乃可入石20。
適多病,少安之余,賓客妄謂不肖有樂歸之期,日日到門,疲于應接21。蒲元禮來告行,草草具此。世俗寒溫禮數,非公所望于不肖者,故皆略之22。三月二十四日。
【注釋】 1頓首:叩頭,古代尊敬長者的禮節。啟:陳述。蒲元禮:成都人,黃庭堅與王觀復的朋友,此次從閩中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捎來王觀復給黃庭堅的信。辱書:即辱賜書。勤懇:殷勤懇摯。勛(yi義):疲勞。《詩·小雅·雨無正》:“莫知我勚。”翰墨:筆墨,代指寫作。 2起居:作息,日常生活。《素問·上古天真論》:“食飲有節,起居有常。”3新詩:近作的詩。興寄:興,比興手法;寄,內容上有寄托,即托物起興,以物喻志,使詩歌有深刻的含義。陳子昂《修竹篇序》:“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 4律昌:音律、樂律。不逮:不及。初造意時,當初要表達的思想。 5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語見《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意為袖愈長舞姿愈美,錢愈多經商愈方便。此地借以說明讀書精博,材料豐富,可以多方面地借鑒古人,易于寫好文章。 6意翻空句:語出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原文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可能黃庭堅寫信時僅憑記憶忘記征引,未查原書,故個別字有出入。此句意為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馳騁,容易奇妙;但落實到用語言表達時。又很難工巧。7沈、謝:指沈約、謝眺,均為南朝著名作家。儒林宗主:文壇領袖。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近世謝眺、沈約之詩……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連劉勰的《文心雕龍》寫成后,亦曾候于路旁獻書沈約,得到器重,方為人知。后生:后來的人,指劉勰。 8理:道理,思想內容。出群拔萃:超出眾人之上。 9杜子美:即杜甫。夔州:今四川奉節。杜甫漂泊西南期間,曾在此居住。韓退之:即韓愈,曾以勸阻皇帝迎佛骨,貶廣東潮州,一年多后回朝廷,任國子祭酒。繩:木工用的墨線。削:砍削。繩削,指木工據所彈的墨線,砍削木料,使之達到要求。這里借指修改文章、詩詞,使之合乎韻律,并有深刻思想。 10東坡:即蘇軾。據《宋史》卷444稱,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11但:只要,只需。《禮記》:是儒家論述禮制的文集,《檀弓》是其中的一篇。12百過:百遍;如觀日月,象看太陽、月亮那樣清楚明白。 13建安:漢末獻帝的年號。衰薾(er耳):衰落。薾:花盛貌,《詩·小雅·采薇》“彼爾維何”。 14陳伯玉:即陳子昂。李習之:即李翱,皆唐代文學家。15近世:宋代。歐陽永叔:即歐陽修。王介甫:即王安石。蘇子瞻:即蘇軾。秦少游:即秦觀。 16趣:旨趣。極,盡。 17入蜀下峽:指杜甫進入四川及經三峽離川。杜甫為避安史之亂,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到成都,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從夔州出三峽,在四川九個年頭。18“九鉆巴巽(xun迅)火,三蟄(zhe折)楚祠雷”:見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鉆,即鉆木取火。巽原文作巽,噴。巴巽火,相傳,欒巴為尚書時,一次朝會后飲酒時,口含酒向西南噴。有人說他對皇帝不恭敬。皇帝問他時,他說:“臣本縣城都市失火,臣幫因酒為雨以滅火,臣不敢不敬。”事見《后漢書》卷87注引《神仙傳》。巴字雙關人名、地名。巴鉆火,又可引申為夏季炎熱。九鉆巴巽火,亦可解為在四川經歷了九個炎夏,即九年。楚祠,即楚王祠,相傳巫山上有楚王宮,杜甫曾在《詠懷古跡五首》中說:“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蟄,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農歷二月,天氣轉暖,漸有春雷,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小動物開始活動。三蟄楚祠雷,即在巫山一帶聽到過三年的春雷。或云,蟄為藏,八月雷收聲,那么,此語為經歷三個秋天,亦可。 19兩川:川東、川西,代指四川;夔府,即夔州。 20入石:刊刻在石頭上,代指定稿,印行。 21不肖:不賢,謙稱。東歸:被朝廷起用回到內地為官。 22世俗寒溫禮數:一般人互相應酬寒喧的禮節。
【今譯】 庭堅叩拜陳述:蒲元禮來(戎州),蒙您賜信,萬分殷勤誠懇。知道您做官雖然勞苦,但沒有一天不努力寫作,這使我感到何等的安慰l這幾天已到初夏,便有暑氣,不知您平常身體健康嗎?
您所寄來的新詩作,比興寄托都高遠,但語言生硬,不諧音律,或者語言未能表達最初的立意構思。這個毛病的產生,只是讀書未精博罷了!謠諺說:“袖長,舞姿易美;錢多,經商方便”,這不是空話!
南陽劉勰曾經論及作文之難說:“思想凌空翻飛,容易出奇;落實到語言,卻難以工巧。”這話也對。沈約、謝眺等為一代文壇領袖,時常好作奇特的語句,故后來劉勰才有此議論。好作奇特的語言,這是文章的毛病。寫文章只是應當以道理(內容)為主,道理(內容)深刻,文章自然出類拔萃。看杜甫晚年到夔州以后的詩,韓愈從潮州回到朝廷以后的文章,都不需要刪削修改而自然合乎作文之法。
前些年,我曾向蘇東坡先生請教作文章的方法。東坡說:“只要熟讀《禮記·檀弓》就知道了。隨后取《檀弓》上下篇來讀了幾百遍,然后知道后世作文不及古人的毛病所在,就如看日月一般清楚明白了。
寫文章,大概從建安以來都好作奇語,所以文壇氣象衰敗。這個毛病,至今天還存在。只有陳子昂、韓愈、李翱,近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秦觀才無此毛病。
您談杜甫的詩,也沒有能充分理解其深刻含義。試更深刻地想一想,比如杜甫入四川下三峽的年月,在他的詩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詩說:“九鉆巴巽火,三蟄楚祠雷。”則可知杜甫往來川東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你的詩恐怕需要修改,才能刊刻傳播。
最近恰遇到我多病稍好之時,來往的客人說我不久可能東歸回朝。客人天天到家里來,接待他們弄得我很疲勞。蒲元禮來辭行,很草率地寫了這些。社會上一般寒喧的禮節,不是您希望能從我這里得到的,所以一概省略了。三月二十四日。
【集評】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見足下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
宋·蘇軾《舉黃魯直自代狀》:“蒙恩除臣翰林學士,伏見某官黃某,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偉之文妙絕當世,舉以自代,實允公議。”
宋·王直方:“山谷詩云:‘文章最忌隨人后’。又云‘自成一家始逼真。’誠不易之論。”
宋·呂本中《東萊呂紫微詩話》:“極風雅之變,盡比興之體,包括眾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當永以為法”。
宋·陳善《捫虱新語》:“蘇黃文字妙一世,殆是天才難學,然亦尚有蹊徑可得而尋。……魯直又云‘文章好奇,自是一病。學作議論文字,須取蘇明允文字觀之,并熟看董、賈諸文’。又云:‘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后下筆。譬如巧女文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觀其所論,則知其不茍作,不似今之學者,但率意為之,便以為工也。”
宋·陳亮:“大凡論不必作好語言,意與理勝,則文字自然超眾。故大手之文,不為詭異之體而自然宏富,不為險怪之辭,而自然曲麗,奇寓于純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內。不善學文者,不求高于理與義,而務求于文采辭句之間,則亦陋矣。……昔黃山谷云:‘好作奇語,自是文章一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詞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宋·魏了翁《黃太史文集序》:“元佑中末,涉歷憂患,極于紹圣、元符以后,流落黔戎,……閱理益多,落華就實,直造簡遠,前輩所謂黔州以后句法尤高”,“今誦其遺文,則慮淡氣夷,無一毫憔悴隕獲之態。”
徐岱《山谷全書序》:“先生以文鳴于宋,與東坡并稱,時人目日蘇黃。蘇亦薦曰:文絕當世,行配古人。天下后世信之。”
【總案】 《山谷集》卷十九收黃庭堅給王復觀信三封,此為其一。它以新切樸實的語言,道出了黃庭堅的寫作主張。其核心是主張“文以理為主”,即以思想內容為主。他認為,思想深刻,內容充實,語言也就會流暢,“文章自然出群拔萃。”不能靠一二奇言勝語撐持門面,掩蓋貧乏的內容。“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正是指此。同時,黃庭堅認為,寫文章要避免“語言生硬不諧律呂”,“詞不逮意”,而要樸實自然,無斧鑿痕并合乎韻律。他在給王復觀的第二封信中說:杜甫后期的作品,“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耳。”
怎樣才能寫好文章?黃庭堅主張廣泛深入地讀書,從中思考義理,探索前人作文構思之法,以資借鑒。他在書寄柳子厚詩給王復觀時,希望王在讀書時“盡得其規摹及所總覽籠絡”;又曾對人說,讀書要“觀古人用意曲折處”,還要細心體察前人的得失。為此,他還以東坡教其讀《檀弓》的體會說明熟讀深思的好處。曉之以理,教之以法,讓人感到切實可行。其中包含了黃庭堅自己創作的甘苦。
注重內容,多讀書,多借鑒,這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視。但內容好,文字也未必就好;深刻的內容本身來自對現實生的深切感受和觀察,學語言也不僅要從書本上學,而且要從生活中,從人們的口頭上學,這些黃庭堅未提及。當然,一篇書信,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無需苛求于前人。
上一篇: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李白《與韓荊州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