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中秋賞月有感》原文賞析
今年京口月,猶得杖藜看。暫息干戈易,重經少壯難。江聲連戍鼓,人影出漁竿。晚悟盈虧理,悉君白玉盤。
順治十六年(1659)五月,鄭成功率師北伐,沿江而上,先取瓜洲,再破鎮江,直迫南京,東南大振,后為清將梁化鳳所敗,退還廈門。此詩約作于這一年或稍后。
作者這時已退隱家園,對故國仍有眷戀,此詩雖未明言,但喪亂余生,看月也大不易,不但干戈只是暫息,他處仍聞鼙鼓,自己也年逾五十,非少壯時期可比。今年尚能扶杖看月,明年就很難說了,正如蘇軾《中秋月》所謂“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一般。
李白《古朗月行》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作者用李白句意而賦以興亡之感。因為作者兒童時期故國尚存,所以也把月亮看做白玉盤,到了晚年,才知月有盈虧,正如政有盛衰,于是因悟而愁。反過來說,不悟也不會愁。月有盈虧,豈待晚年方才悟得?但朱明的大好河山,至此而為清人所取代,卻是兒時所不曾省悟的。
作者另有《詠月》五律云:“長夜清輝發,愁來分外明。徘徊新戰骨,經過舊臺城。秋色知何處,江心似不平。可堪吹急管,重起故鄉情。”當也是同一時期所作,但這時南京戰役已經結束,鄭成功的余部也退出長江,臺城依舊,而戰骨新增。末句的故鄉非指作者故鄉,而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之意,實際是對新戰骨的憑吊。
上一篇:古詩《李東陽·西湖曲·不信湖中好》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臨清大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