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二千多年以前,耿直的楚大夫屈原遭讒被貶,憂傷不已,行吟澤畔,憤發筆端,最后自沉汨羅江而死。據《荊州記》云: “長沙羅縣,北帶汨水。去縣四十里是(屈)原自沉處,北岸有廟也。”在此一百多年以后,才華橫溢、年輕有為的賈誼又遭讒被貶至長沙。《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再九百多年以后,又一耿直之士劉長卿被貶南遷,途經長沙,憑吊故跡,觸物傷懷,情不能已,于是寫下了這首《長沙過賈誼宅》。
詩首聯便醒目地道出一“悲”字。上句敘寫賈誼蹭蹬失意的貶謫生活,同時暗合題目中的“賈誼宅”;下句作一評述: “萬古惟留楚客悲。”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賈誼過湘,曾作《吊屈原賦》,痛哭“嗚呼哀哉,逢時不祥”。居湘三年,有鵩鳥入室(當時人認為鵩鳥是不祥之鳥),賈誼又作《鵩鳥賦》,哀嘆不幸,抒寫郁憤。這句是說,賈誼的不幸遭遇千百年來使人悲傷嘆息。這里的“楚客”其實也包括了其他流落楚地(長沙)的客子,當然也包括劉長卿自己,而楚大夫屈原就更不必說了。屈原作楚辭,聲極悲惻;賈誼作《吊屈原賦》,又悲屈原之悲;而自己及其他后來者身處此地,觸物傷懷,更覺悲傷。所以,這一句不僅抒古人之悲,亦是自悲。
頷聯是具體地寫題目中的“過”字。在賈誼故宅,俯見枯黃秋草,仰見寒林斜日,一派蕭條肅殺的景象。這種氛圍,以及“獨尋”、“空見”等動作的描寫,充分展示了作者悵惘憂怨、孤寂落寞的心情。同時,這兩句也是巧妙地化用了賈誼《鵩鳥賦》中自哀不幸的句子: “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這樣,使詩的內蘊更為深厚,憂傷哀怨的情感色彩更為濃郁。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感情強烈,直抒憂憤。上句有一關鍵詞“猶”,有道的漢文帝也竟如此寡恩,那么無道的昏君又怎會施恩于臣呢?這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當時的皇帝。
這一句,幽曲悲憤,不直說勝似直說。下句筆鋒一轉,說賈誼在湘水邊作《吊屈原賦》以吊屈原,但湘水無情,豈能理解他的心情?這一句其實是在抒發自己憂怨悲憤、不被理解的沉痛心情。賈誼吊屈原,屈原不可能知道;自己吊賈誼,賈誼也不可能知道,除此而外,又有誰能理解呢?“國其莫我知兮,獨堙郁其誰語?”(賈誼《吊屈原賦》)這是賈誼的悲哀,也是劉長卿自己的悲哀與痛苦。
尾聯緊承頸聯,以低沉的調子抒寫自己的沉痛憂怨之情。上句寫凋殘蕭瑟之秋景,下句是問賈誼,也是自問;是憐君(賈誼),也是自憐。賈誼“到天涯”,是因遭讒被貶,自己也是如此。為賈誼而傷感而不平,當然也是表示自己的悲憤不平。
這首詩,明悼賈誼,實為自傷。作者處處寫賈誼,但處處注入自己強烈的感情色彩,處處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難得的是,作者將賈誼吊屈原,自己吊賈誼以及自抒憂憤融為一體,不著痕跡而又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內蘊,益使作品含蓄蘊藉,悲惻感人。
《過賈誼宅》: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初讀之似海語,不知其最確切也。誼《鵩賦》云: “四月孟夏,庚子日斜,野鳥入室,主人將去。”“日斜”、“人去”,即用誼語,略無痕跡。(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十三引徐興公)
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沈德潛《唐詩別裁》)
一解看他逐句側卸而下,又是一樣章法。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后”,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五、六言漢文尚爾,何況楚懷者!言自古讒諂蔽明,固不必皆王聽之不聰也。“憐君何事”者,先生正欲自訴到天涯之故也。( [清]金圣嘆《選批唐詩》卷三)
劉長卿《過賈誼宅》詩云: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只言賈誼而己意自見。(吳喬《圍爐詩話》卷三)
首二句敘賈誼宅。三、四“過”字。五、六入議。收以自己托意,亦全是言外有作詩人在,過宅人在。所謂魂者,皆用我為主,則自然有興有味。否則有詩無人,如應試之作,代圣賢立言,于自己無涉。公家眾口,人人皆可承當,不見有我真性情面目。試掩其名氏,則不知為誰何之作。張冠李戴,東餐西宿,驛傳儲胥,不能作我家當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八)
上一篇:《長恨歌·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閨意獻張水部·朱慶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