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墻頭花(二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蟋蟀鳴洞房,梧桐落金井。為君裁舞衣,天寒剪刀冷。
“墻頭花”是唐人習用的情辭,對墻頭所見之花,興起墻內所戀之人,不在布景,而在緣情。劉禹錫有 “紅焰出墻頭,雪花映樓角”,元稹有 “山岫當街翠,墻花拂面枝”(《酬翰林白學士……》),聶夷中有“花樹出墻頭,花里誰家樓”(《公子行》)。這首詩不是吟詠調名的本意,而是依調名另創新詞,通過描寫思婦于深秋為丈夫制作寒衣的情景,委婉地抒發了女主人公對夫君的愛心以及自己處境的難堪。
“蟋蟀鳴洞房,梧桐落金井”兩句用賦的手法,從聽覺與視覺兩個方面描寫了深秋室內室外的景象。“蟋蟀鳴洞房”寫室內環境,也是一個典型環境,蟋蟀謂之秋蟲,它的出現表明四時交替已進入秋天,因此也最能引起人們的秋思,古人往往因蟋蟀鳴叫而悲秋。《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有言: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這里鋪寫的就是引起秋思的所興之物。“洞房”就更具有典型意義了,“洞房”本指深邃的內室,在此處是指新婚夫婦的臥室。洞房內只有蟋蟀的鳴叫聲,可以想見室內是多么的冷清。“梧桐落金井”寫室外一派衰颯的景象,也是秋的表征。“金井”是形容井臺很美。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秋風將梧桐葉吹落在井臺上,這是從思婦的視覺來寫,這里不僅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衰颯景象,還有 “西風吹渭水”的時令信息感,為后兩句作了鋪墊。開頭兩句環境描寫,為抒情主人公的出場創造了一個滿目蕭然、孤寂冷清的氛圍。
“為君裁舞衣,天寒剪刀冷。”兩句的意思是,為丈夫裁縫征衣的時候,時已至秋,剪刀冰人,使人有一種寒意。這里從抒情主人公的感覺來突寫對征夫的一往情深,同時也婉轉傳達出思婦內心深處的凄涼之感。“舞衣”是征衣的別稱。反映征戰生活的古武舞,從遠古一直流傳下來。古武舞既是一種練兵形式,又是軍中娛樂形式。唐代舞蹈特別興盛,武舞亦然。唐代許多軍中將領能舞,大詩人李白、杜甫都有吟詠武舞的詩篇,如李白《白馬將軍歌》“將軍自起舞長劍”,杜甫《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舞劍過人絕”,都是表現武人的風姿。唐代服軍役者,衣物自備,寄征衣是唐詩人普遍反映的題材。此處的 “裁舞衣”就是為丈夫做征衣。“為君裁舞衣”是在 “蟋蟀鳴洞房”的映襯下的一個形象,作者筆下思婦不是臨妝感嘆,也沒有共蠟揮淚,而是在燈下裁剪。至于思婦此時有無感慨,人們不得而知,作者只是從思婦的觸覺上鋪排一筆——“天寒剪刀冷”。僅此一句,將思婦善良、樸實的性格顯現出來。“冷”字是一篇之眼,作者一味從客觀景物寫來,創造出一個凄冷的境界,再將抒情主人公放到這個境界中去感受。其實,思婦所感到的冷未必只是觸覺,先前從聽覺、視覺所感到的已使心境極度凄涼,這凄涼之情都寄寓在剪刀之 “冷”上。
整首詩寫景賦形逼真,寫情委婉含蓄,展示的是一個物象世界,抒發的是一腔凄涼之情。
上一篇:《唐代民歌·傾杯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風歸云(二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