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邯鄲淳2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3,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 本文選自《笑林》,標題系選注者所加。2 邯鄲淳(生辛年不詳):三國時魏人。一名竺,字子叔,有《笑林》一卷。3 俄:不久。老父:泛指年老者。
【析點】 面對一項任務,無論大小輕重,方法途徑不對,都不能到達彼岸。如果只追求彼岸,失掉本真,喪失原則,就更是得不償失。
魯人持長竿入城,無正確的方法途徑,所以“豎執”“橫執”均“不可入”。來了個謙稱“非圣人”但“見事多”的老人,用鋸截斷了竹竿,城門是進去了,但竹竿也廢了,進得城去又有何用!
一則笑話,幾十個字,客觀記述,看似不動聲色,卻給人以很深的啟迪——工作方法、思想方法是完成任務的關鍵,不可不慎;尤其不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記得幼年時在一本兒童讀物上看到據這個故事畫的漫畫,情節又有了拓展。正當鋸子將及竹竿之時,來了一位“能干”的人,他奪過竹竿揮舞臂膀,將竹竿從城樓上投進城里去了。目的是達到了,方法也魯莽得可愛,但終不免傷及城內人及擲壞竹竿的風險。完成任務的方法途徑是不可不講究的。
這則故事輯入《笑林》一書,固然有諷刺愚人、引人一笑的用意,但我們卻不妨于一笑中體悟一些人生的哲理。
上一篇:《戲答陶怡云饋鴨》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揚州后土廟瓊花》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