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時科舉考試,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賦得古原草送別》是詩人練習應考的習作,所以也加“賦得”二字。據說白居易寫這首詩時僅十六歲。他初到長安,拿了詩稿謁見著作郎顧況,顧況拿他的名字“居易”開玩笑說: “米價方貴,居亦勿易。”及至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禁不住大為贊嘆: “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就享有盛名了。
“離離原上草”,一開頭就破題面“古原草”三字。“離離”,形容草又長又多,富有生命力。詩人從眼前原野上茂盛的春草寫起,盛衰循環,春榮秋枯是它的生長規律。“一歲一枯榮”概括得多么自然、貼切。“一”字的重復,表現了“原上草”生生不已的精神。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承上句“枯榮”二字而來。野火能把漸漸枯黃的“原上草”連莖帶葉燒得精光,卻“燒不盡”那深藏在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又破土而出,綠遍原野。這兩句詩對仗工穩,氣勢豪邁,歌頌了大自然無限的生命力,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有人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是李太白瀑布詩‘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意。”(見吳正仲《優古堂詩話》 )其實不然,白居易雖從結構、語言上學習摹仿李白這兩句詩,但在內容上卻翻出了新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只是描繪自然景色,還包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李白工于寫景的瀑布詩不同。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遠方”、“晴翠”,描繪野草在陽光照耀下一片綠油油地伸向遠方的情景。“侵”、“接”兩個動詞很傳神,再現了大自然的活力。“古道”、“荒城”是“古原”的過去,也是今天送別離人的必經之地,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兩句詩。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意思說萋密茂盛的春草似乎也飽含著離情在送別友人。“王孫”,泛指出門遠游的人。最后這兩句,詩人把春草和送別聯系起來,是沿用傳統的手法。《楚辭·招隱士》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江淹《別賦》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名句,都是由春草寫到別情。而白居易的這首詩不只是把綿延不絕的春草比作深長的離情別緒,還賦予春草堅韌不拔的性格,創造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意境。
白居易的這首詩,平易自然,前六句寫自然界,后兩句寫送別情,句句緊扣詩題,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雖然是命題作詩,卻能表達真實的感情,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在同類詩中是難得的一首好詩。
白尚書應舉,初至京師,以詩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 “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 “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 〔唐〕張固《幽閑鼓吹》)
劉商《柳》詩: “幾回離別折欲盡,一夜春風吹又長”,不如樂天《草》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語簡而思暢。(范晞文《對床夜話》)
劉孝綽妹詩: “荷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豈出自劉歟?白樂天《詠原上草送客》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之意,分為兩句,風致亦自不減。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清〕田雯《古歡堂雜著》卷三)
上一篇:《賈生·李商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人·李群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