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詩】·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原文】
五風十雨亦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當知雨亦愁抽稅,笑語江南申漸高。
【鑒賞】
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初夏,京畿大旱,神宗皇帝依舊制在宮中焚香祈雨,這可忙壞了一批幫閑文人,他們到處宣揚天子的美德,于是,壞事變成了好事,百姓的痛苦不見了,所聽到的只是一片頌揚神宗皇帝“為民宵旰”的阿諛聲。其時,湯顯祖剛棄官歸隱,目睹這一鬧劇,不由得啼笑皆非,憤而寫下了這首傳頌一時的諷刺詩。
“五風十雨亦為褒”諷刺專以吹捧為能事的儒生,漢代董仲舒創立“天人感應”說,俗儒便時常捏造種種“祥瑞”來為統治者粉飾太平,歌功頌德,“五風十雨”即其一種。其實,若說風調雨順,還能令人相信;若說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就不免弄巧成拙,徒增笑柄了,正如王充在《論衡》中所說,“風雨雖適,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數。……此皆有其事而褒增過其實也”。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寫神宗皇帝夜間焚香祈雨,以致龍袍上都沾滿了露水。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恭維神宗皇帝,但與上句連起來讀,揶揄之意便十分明顯了。既然“五風十雨,是溢美之辭,那么,傳聞中的“薄夜焚香”也就不怎么靠得住了。
在詩的下半段中,作者借用申漸高的故事進一步譏評時弊。申漸高是五代時江南吳國善謔的伶人,據《南唐書》記載,吳國關稅沉重,商人苦不堪言,有一次,都城廣陵大旱,中書令徐知誥(即后來的南唐開國皇帝李界)問左右:“近郊頗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漸高戲答曰:“雨畏抽稅,不敢入京耳!”明神宗時,稅收亦十分沉重,對湯顯祖觸動較大的是礦稅一事,萬歷二十四年,明神宗派遣太監到各地征收礦稅,其時,湯顯祖還在遂昌任上,對此事十分反感,曾在書信中抱怨:“搜山使者如何,地無一以寧,將恐裂。”(《寄吳汝則郡丞》)并寫下《感事》詩一首:“中涓鑿空山河盡,圣主求金日夜勞;賴是年來稀駿骨,黃金應與筑臺高。”因此,兩年之后,當他聽到明神宗焚香祈雨的傳聞時,就很自然地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了。一方面是惺惺作態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卻又巧立名目,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這不正說明了上層統治集團的虛偽和無恥嗎!
在這首詩中,湯顯祖連用兩個典故,辭意犀利,語氣詼諧,真可謂“嬉笑之怒,甚于裂眥”。尤其難得的是,他把諷刺的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明神宗,由“祈雨”一事而引出“雨畏抽稅”的笑謔,與明神宗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在歷代的譏評詩中是十分罕見的,詩人晚年的反叛精神由此亦可見一斑。
上一篇:湯顯祖《詩·江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湯顯祖《文·答呂姜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