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維不僅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還是中國南宗山水畫派的肇始人。他善于將山水詩和山水畫的特色融合貫通,兼取所長,從而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終南山》便很好地體現了傳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法則,“在時間中徘徊移動,游目周覽,集合數層與多方的視點譜成一幅超象虛靈的詩情畫境”(宗白華《美學散步》)。
詩的首聯寫遠景。詩人自長安出發游賞東南五十里的終南山,在遠處從山下仰視整個山體,只見峰巒高聳,直插云天;東西橫亙,綿延不斷。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天都”,謂天帝之都,指高天深處。“海隅”,海邊。這兩句用樸素自然而適度夸張的話,攝下了對終南山第一個瞬間的印象,突出終南山的“高峻”和“寬長”。當詩人步步走入終南山中,立刻捕捉到第二個難忘的瞬間印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這一聯寫近景,生動輕靈地描述了山中云霧飄緲、隨形變滅的奇特形態和青翠山色隱隱約約又不可切實把握的景象,整個畫面形成一種變幻、朦朧的審美情趣。
頸聯兩句,詩人站在主峰之巔,由上而下地俯視群峰眾壑,環視周圍,繪下了一幅全景鳥瞰圖: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按照古人“分野”之說,自中峰而劃東西南北,正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五六個星宿相對應。由于地域廣闊,詩人居高臨下俯察大地,只見主峰下千山萬壑隨著陽光的移動明滅而陰晴變換,黑白分明,呈現一派“一覽眾山小”的雄壯氣勢。同時明晦交替、動靜變幻,景象更見奇妙。尾聯似難乎為繼。然而詩人畢竟棋高一著,妙手一轉,寫下了“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這一聯詩句。從寫山轉而寫人,而且是身處荒遠遼廓的山崗水澗環境中的人。乍看似與題意脫節,實際仍同全詩渾然一體,細細品嘗更能體味出含蘊著的妙意。其一,點出詩人留連終南、投宿山林的幽情雅趣,使全詩情景妙合,構成言盡味永的意境。同時,突出了詩人在行游觀賞,而非純客觀地陳述景觀。其二,側面烘托終南山寂寞寡人、清遠恬淡的氛圍,寫出了深山茂林的神韻。其三,前三聯大體上是寫靜景,即便有白云青靄的忽有忽無,千山萬壑的忽陰忽晴,卻均是無聲的變換。而尾聯不僅有嘩嘩流水聲,坎坎伐木聲,更有詩人與樵夫隔岸的對答聲,全詩因之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從視點來看,尾聯是平遠之視,寫的是山半腰的中景,宛如一幅有山有水、有人物活動的即興畫,另有一番情趣。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葉開時任好風”、“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風正一帆懸”、“青靄入看無”,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同上)
此總是見終南山之深大莫測。是詩如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徐增《說唐詩》卷十五)
《終南山》,于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 〔清〕張謙宜《齋詩談》卷五)
《古今詩話》云: “王右丞《終南》詩,譏刺時宰,其曰‘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言勢位蟠據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言有表無里也。‘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言恩澤遍及也。‘欲投何處宿,隔水問樵夫’,言托足無地也。”余謂看唐詩常須作此想,方有入處。而山谷又曰: “喜穿鑿者棄其大旨,而于所遇林泉人物,以為皆有所托,如世間商度隱語,則詩委地矣。”山谷此論,又不可不知也。(吳喬《圍爐詩話》卷三)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沈德潛《唐詩別裁》)
《唐詩紀事》云: “或說此詩為議時之作。謂‘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言勢燄盤據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言有表而無其內也。‘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言恩澤偏也。‘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言畏禍深也。”其說甚鑿。王友琢崖嘗辟之曰:詩有二義:或寄懷于景物,或寓情于諷諭,各有指歸。乃好事之徒,每以附會為能,無論其詩之為興為賦為比,而必曲為之說曰: “此有為而言也。”無乃矯誣實甚歟!試思此詩,右丞自詠終南,于人何預,而或者云云若是。(〔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七)
上一篇:《終南別業·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終南望余雪·祖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