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清濁剖判①,上下攸分②,三才肇基③,五行俶落④, 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⑤出,觀斗極以定方名⑥,始有火化⑦。伏羲氏⑧作, 因之而畫八卦⑨,立庖廚, 滋味既興,疴瘵⑩萌起。大圣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11),遂嘗百藥, 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12), 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13), 備論經脈, 旁通問難, 詳究義理, 以為經論, 故后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 良醫和緩(14), 六國之時, 則有扁鵲(15),漢有倉公、仲景(16),魏有華佗(17), 并皆探賾索隱(18), 窮幽洞微, 用藥不過二三, 灸柱(19)不逾七八, 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 雖復名醫間出, 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20),立志不常, 淫放縱逸,有缺攝養所致耳。余緬尋圣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 非忠孝也。末俗小人, 多行詭詐,依傍圣教,而為欺紿(21)。遂令朝野士庶, 咸恥醫術之名, 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 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 缺而弗論。吁! 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賢之本意。
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 罄盡(22)家產, 所以青衿之歲(23), 高尚茲典, 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于切脈診候, 采藥合和(24),服餌節度,將息避慎(25),一事長于己者, 不遠千里服膺取決(26), 至于弱冠(27),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 有疾厄者, 多所濟益, 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28),忽遇倉卒, 求檢至難, 比得方訖, 疾已不救矣。嗚呼! 痛夫枉之幽厄(29),惜墮學之昏愚, 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究盡病源,但使留意于茲者,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于士族,庶以貽厥私門。(30)。
(“四庫全書”本《千金翼方》)
注釋 ①剖判——分離。②上下攸分——上下,指天地。攸,語助詞, 無實意。③三才肇基——三才,指天、地、人。肇(zhao)基,開端。④五行俶落——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俶(chu)落,開始形成。⑤燧人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曾發明鉆木取火。⑥“觀斗極”句——斗極,北斗星和北極星。方名,方位、名稱。⑦火化——用火燒熟食物的方法。⑧伏羲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教民漁獵, 又曾制作八卦。⑨八卦——《周易》中用陰爻(--)和陽爻(一)組成的八種基本圖形, 即乾(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離(三)、艮(三)、兌(三)。⑩疴瘵(ke zhai)——疾病。(11)“大圣”句——神農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教民稼穡,并發明醫藥。愍(min),哀憐。黎元,百姓。(12)九針——古代醫療用的九種針具。(13)“與方士”句——方士,古代好講神仙方術的人。岐伯、雷公,均為傳說中的醫家。詳見《素問》、《靈樞》。倫,輩。(14)和緩——春秋之際名醫。(15)扁鵲——戰國時期名醫,真名為秦越人,齊國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著有《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今《難經》為后人假托。(16)倉公、仲景——倉公,漢初名醫,姓淳于,名意,齊臨甾(今山東臨淄)人。曾任齊太倉令,故又稱倉公。仲景,即張仲景,東漢名醫,名機,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南)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后人整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17)華佗——東漢末名醫,別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因不為曹操治病被殺。(18)探賾索隱——探索奧義和隱秘。賾(ze),幽深玄妙。(19)灸柱——針灸用的艾草。(20)泰甚——即太甚,過分。(21)欺紿——欺騙。紿(dai),欺騙、謊言。(22)罄盡——窮盡。罄(qing),器中空,引申為盡、完。(23)青衿之歲——求學之時。青衿,青領,指學生裝束。(24)合和——調配。(25)將息避慎——休息調養,避邪妨病。(26)服膺取決——虛心求教,據以決定。(2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28)部帙浩博——形容書籍很多。帙,包書的套子,這里代指書。(29)幽厄——大難。(30)“庶以”句——庶,幸,希冀之詞。貽(yi),贈送。厥,之。私門,平民。
賞析 《備急千金翼方》簡稱《千金方》,成書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是醫學家孫思邈的代表作。該書列證治二百三十三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 內容廣泛,取材豐富,是中醫方劑學的重要典籍,具有極高的醫學價值。
這篇序言首先論述了我國醫學的歷史和當世醫學衰微的原因。接著說明作者研習醫術的原因以及撰著《千金翼方》的初衷。講歷史,述衷腸,意旨相承,氣脈貫通,充分顯示了作者寬仁博愛的慈悲心懷和作為一名醫師所具有的敬業精神。
世傳中醫始于岐伯、黃帝,是以中醫又稱“岐黃”之術。岐黃之后代不乏人,和緩、扁鵲、倉公、張機、華佗,一個接一個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們閃光的名號。作者不無感慨地說,那時的名醫“用藥不過二三,灸柱不逾七八”,但疾病卻沒有治不好的。晉宋(劉宋)以后,雖亦有名醫出現,但是治愈率卻大大降低了。這完全是由于世人羨慕榮華、追求物欲而不注意保養身體所造成的。看來,孫思邈顯然認為醫家的任務僅僅是治療,而這只是保證病人身體健康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仍是病人自身的調適和保護。從這個角度講, 人人都應該學習一些醫學知識來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另外,作者感于當時一些“末俗小人”依托醫學,欺騙病人,嚴重敗壞了醫家聲譽,從而導致“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的后果。作者不由地慨嘆醫道日漸衰微, 醫學事業后繼乏人。從這種感嘆中都能讓人體會到他濟世憂民的高尚情懷。
作者高瞻遠矚,講歷史談現狀之后,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學醫的重要。他少時體弱多病,家資為之耗盡。求醫的經歷使得他對醫學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從“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這樣,他不但使自己身泰體健而且還頻頻為鄰居、鄉人祛病去疾。同時,他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注意到,方劑學卷帙浩繁,檢索困難,給處方列藥帶來了諸多不便。于是他“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寫就了簡易精當的《備急千金翼方》。作者特別強調要“貽厥私門”,這顯然提倡要面向廣大黎民百姓,平等施治,不慕權貴的高尚道德情操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既有醫學史的記錄,又有個人的學醫經歷,讀來令人既信服其論, 又欽佩其德,更美贊其才。看來,百業同理,學而能達自然就性情恬淡、平易近人。體現于文章中,就是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了。捧卷吟讀,千古之下仍能想見“孫真人”的容顏和風范。
上一篇:《國學叢刊》序(節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夜上海》小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