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潘德輿·刈藤》原文賞析
種藤十余年,蟉曲如蛇龍。開花滿墻頭,為我招好風。何苦痛斬刈?不使緣蒙籠。蒙籠良可喜,侵陵太無窮。一割當其罪,適以全乃功。擲鋤坐清陰,俯仰恬心胸。幽居殊寡績,持斯翊天工。
藤是一種蔓生植物,春季開紫花或白花,人們常常栽培于庭院中以供觀賞。刈藤即割藤,詩中指對藤進行修割、整治。這首詩即寫刈藤的過程和感觸。
全詩可分刈藤前、刈藤中和刈藤后三個層次,詩人的情感也隨之變化發展。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藤的美好可愛及詩人對藤的深情厚意。你看: 一棵辛勤栽培了十余年的老藤,枝葉繁茂,莖干屈曲盤繞,其勢如蛇似龍,妙不可言。春天,它把蝶形花冠撒滿墻頭,使整個庭院耀眼生輝; 夏天,它又遮蔽炎炎烈日,招引來愜意的習習涼風,珍惜、憐愛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然而,正當讀者也為藤之美好、藤之可愛而欣然的時候,詩人卻陡轉筆鋒,發出一個問句: “何苦痛斬刈?” 回答是: “不使緣蒙籠?!泵苫\,形容藤莖攀援而覆蔽的樣子。這就是說,不讓老藤的莖干、枝葉一味攀援而過于覆蔽。因為“蒙籠良可喜,侵陵太無窮”——老藤覆蔽成陰誠然可喜,但對周圍空間的侵逼欺凌無休無止就會令人討厭。這兩句貌似就事論事,脫口而出,平淡無奇,實際上卻蘊涵著許多弦外音、言外意:首先,這不巧妙揭示了事物總是有利必有弊的哲理?同時還提醒人們:不能偏愛一物的“利”而無視其“弊”。明乎此,詩人從興利除弊出發,不能不痛下決心,全力割去老藤多余的枝蔓,以抵消它“侵陵”的罪責,而成全其“花滿墻”、“招好風”的功績。后四句為第三層次,表現詩人為自己的興利除弊之舉而感到寬心、泰然、欣慰。這里,值得一談的是結尾的“幽居殊寡績,持斯詡天工”。就字面而言,無非是說自己歸隱一隅,無所作為,只能做一點刈藤之類的事情,以輔助自然造化之力。但在字面的背后,我們難道不能感受到一顆不甘寂寞、不愿虛度光陰的心靈?一種雄心不遂、無可奈何的抑郁和哀怨?毫無疑問,詩人是心存“補天”之志的,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于是借題發揮,聊以自慰。所以,這兩句既順理成章,呼應全篇,又巧妙地深化、開拓了詩的境界。
前人論詩云:“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易。”(《漫齋談錄》)以此衡量這首《刈藤》,可說是當之無愧的。全詩純以白描手法,不事藻繪,不用典故,也不假纖巧雕琢,語言淺白平實而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制。
上一篇:古詩《林鴻·出塞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孫文·挽劉道一·半壁東南三楚雄》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