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吏》所寫是在潼關所遇之守關吏,意在諷誡關吏、關將之驕忽輕敵。潼關,古關塞名,又名桃林塞,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古時為從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之地。詩以第一人稱寫,分三解。“士卒何草草”四句為第一解,寫眼見筑關情景。“何草草”,寫士卒筑關勞動之艱苦。草草,疲勞不堪的樣子。“何”字,既表明勞苦程度之深,又見詩人同情之切。“大城、小城”二句,意在突出筑關工程量之浩大。“鐵不如”,言其堅;“萬丈余”,言其高。由此引出詩人與關吏之問答。“借問潼關吏”以下十二句為第二解,寫詩人與關吏問答詞: “借問”下句是詩人的問話。一“還”字含意深刻,針對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何以重關不重人?二是暗示前次潼關兵敗(唐玄宗天寶十五載)的教訓不可忘。接著二句寫關吏的行動,一“要”一“指”,得意之神態活現。要,同邀,請也。接下去寫關吏之答話,他繞開所問問題之核心,卻滔滔不絕地大夸關之險,驕忽之氣躍然紙上。“連云”二句夸關高。“戰格”,即御敵之木柵欄,“逾”,過也。“胡來”二句夸關堅。“西都”,指長安。“復”字,針對上文“還”字而發。“丈人”四句夸關險,充分表現出關吏重關不重人的驕忽之態。“丈人”,對年長者的尊稱。關吏之回答,一派忘乎所以的大話,似乎有了關,有了工事,就什么都不怕了。這也就照應了詩開頭“士卒何草草”的描寫。然而關吏的驕忽,只不過是關將驕忽的表現,根子在關將。常言道“驕兵必敗”,面對這種情況,詩人心懷隱憂。“哀哉桃林戰”四句為第三解,詩人通過關吏囑告關將。話雖未直說,但點出前次哥舒翰潼關(桃林)之敗,提醒關將“慎勿學哥舒”,所謂“殷鑒未遠”,諷誡之意卻已甚明。“哀哉”二句,表現了詩人對前次潼關兵敗無限痛惜之情。詩人在《北征》詩中就曾寫道: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可見潼關兵敗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那么前次潼關兵敗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原來“安史之亂”發生后,叛軍長驅直入,很快攻下東都洛陽,遂即驅師西進,直逼潼關。當時唐王朝派大將哥舒翰率軍把守,以阻遏叛軍進攻,保衛西京長安。結果,哥舒翰兵敗降敵,潼關為叛軍攻陷,長安亦很快被占領。哥舒翰潼關兵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有兩條,一是驕忽輕敵,當守不守,輕易出關作戰,出兵時既無謀在先,臨戰時又上當受騙,戰不利時又只顧自己逃命!二是哥舒翰為人嚴而少恩,行軍未嘗恤士卒,當時士卒衣服破爛,朝廷制戰袍十萬賜其軍,皆藏庫中不發給部下。(見《唐書·哥舒翰傳》)杜甫舉此以諷誡關將。“請囑”,是請關吏轉為囑告。“慎勿”,乃諄諄諷誡之詞,猶今說“千萬不要”。
此詩以修關備胡事件為中心,以詩人與關吏交談為線索,展開矛盾沖突,一方是關吏,只知奴役士卒筑關,驕忽輕敵,重物不重人,無遠謀深慮;一方是詩人,同情士卒,不滿關吏關將之驕忽輕敵和只知恃關險而不知恃人功的拜物觀。在寫法上,首先是以問答對話為主,重點寫關吏的答話,通過他的典型化的語言,展現出他驕忽自滿的心理和情態。但站在關吏背后的還有一個關將,關吏的心理、情態實際上是關將的代現,故寫關吏其實也就是寫關將。詩人的話,則完全是從士卒疾苦和國家利益出發,語簡義深,表現了憂國憂民、深慮遠謀的情懷。詩在敘述和對話中,用了一系列形容、比喻、夸張的詞語和詩句,有效地烘托了潼關的環境氣氛(如“何草草”、“萬丈余”、“鐵不如”),突出了關吏的心理情態(如“連云”二句,“艱難”二句),抒發了惋嘆之情(“百萬化為魚”句)。正所謂依意以取象,又借象以達意。詩還善用隱深之筆,把深一層意隱于所明寫的意象之中,如寫關吏,實際上是寫關將。如說“慎勿學哥舒”再打敗仗,實際上是告誡關將臨敵時切勿驕忽,不要恃關險而不恤士卒,要以哥舒翰之敗為前車之鑒。
宜守不宜輕敵。潼關之敗,由哥舒之出戰,實由楊國忠之促戰,少陵戒后之守關者,故云。非專歸罪哥舒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潼關吏》別為一例。前后俱言抽點,此獨言督役。詩亦獨為正告之語,以此系京師要沖故也。《杜闡》(盧元昌著)以哥舒相持半載為守之明效,由國忠促戰而敗,遂摘此詩“但自守”一語為眼目。不知此句不如是解。正以鞭緊筑城之宜固耳。且此日之潼關,與前事異。……詩正言修筑事,與守無涉。其曰“勿學哥舒”,謂將來宜懲其敗,勿輕舉耳。蓋題后余論,非正文也。盧氏不識輕重,無乃喧客奪主。況如其說,則凡偪處之日,單議守不議戰,且日蹙矣,豈通論哉!(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
上一篇:《滕王閣詩·王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焚書坑·章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