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 不覺前賢畏后生。
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 劣于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 歷塊過都見爾曹。
四
才力應難跨數(shù)公, 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 未掣鯨魚碧海中。
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 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 恐與齊梁作后塵。
六
未及前賢更勿疑, 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論詩絕句是杜甫首創(chuàng)的一種運用七言絕句體裁來評論詩歌問題的藝術形式。《戲為六絕句》寫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當時杜甫五十歲,居于成都草堂。題作“戲為”,實際上是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對當時詩歌評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提出自己正確的意見。
自從陳子昂、李白以“復古”為口號,舉起詩歌革新的旗幟,唐代文學領域掀起反對六朝綺靡浮艷詩風的浪潮。恢復“風雅”和“漢魏風骨”的傳統(tǒng),批判齊梁余風,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這種正確的批判中,也有人走入另一極端,對六朝作家,甚至初唐作家,不作具體分析,采取全盤排斥的態(tài)度。《戲為六絕句》就是針對這種偏向而提出自己的見解。
第一首是對梁朝詩人庾信的評價。在全盤否定六朝文學的當時,有些人對庾信籠統(tǒng)地予以貶斥。《周書·庾信傳》說他是“詞賦之罪人”;《隋書·文學傳》譏笑他的詩賦“意淺而繁,文匿而采”,是“亡國之音”。杜甫卻推重庾信,指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這是說,庾信的詩賦到老年更臻于成熟,他后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氣勢昂揚,意境開闊,于流麗中有清新之氣。杜甫在《詠懷古跡》中也寫到:“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也肯定庾信晚年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變化。后兩句說:現(xiàn)在有些人指點庾信流傳的詩賦而妄加嗤笑,我卻不覺得前輩詩人會不如這般后生。杜甫對庾信晚年創(chuàng)作的肯定性的評論,實際上說明了這個道理:評論歷史上的作家,一定要通觀全人和全部作品,看他的發(fā)展變化,不可以偏概全,輕率地加以否定。
第二首談對初唐四杰的評價問題。如何評價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作家,在當時有嚴重的分歧。有如后來新舊《唐書》所反映的:《新唐書·文苑傳序》贊揚四杰“絺句繪章,揣合低昂,故王、楊為之霸”;《舊唐書·文苑傳上》則貶低說“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藻淺露”。杜甫既反對對四杰采取輕率否定的態(tài)度,也不同意夸大他們的地位和作用。他首先提出四杰的創(chuàng)作是“當時體”,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文體風格,指初唐四杰還沒有完全擺脫相沿五百年之久的六朝浮艷詩風。當時許多人認識不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不可能脫離時代風尚的影響,因而無休止地哂笑四杰的文體輕浮。杜甫認為四杰的作品從內(nèi)容上突破宮體詩的束縛,以廣闊的社會生活題材,真實的思想感情,在唐詩發(fā)展中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所以后兩句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爾曹”,指那些哂笑四杰的人,他們將湮沒無聞,他們的哂笑也不能阻止四杰的創(chuàng)作如江河長久流傳。
第三首是繼續(xù)對初唐四杰進行評價。第一句中的“盧、王”,由于七絕字數(shù)和平仄的限制,在這里概指初唐四杰,“操翰墨”,即執(zhí)筆寫作。第二句中的“漢魏”,指漢魏之際建安時代的文學。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一般人認為四杰的創(chuàng)作不如建安文學能夠接近風騷,即缺乏風骨。下兩句作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龍文、虎脊”都是毛色斑斕的千里馬名。“歷塊過都”,是對《昭明文選》王褒《圣主得賢臣頌》中“過都越國,蹶如歷塊”一語反其意而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四杰的才力如同駕馭千里駿馬,而一般人過一小土塊卻象越過都城一樣艱難。在這首詩中杜甫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即使初唐四杰的創(chuàng)作尚未得風騷之旨,但他們的才力卻是一般人難以比擬的。
第四首是緊承上一首展開議論。杜甫認為,現(xiàn)在還沒有人在才力上能夠超過庾信和初唐四杰,如今哪里有出類拔萃的詩人呢?時常看到的都是綺麗纖巧的作品,寫寫翡翠鳥戲于蘭苕之上一類內(nèi)容,看不到象鯨魚飛航于碧海那樣宏偉壯觀的景象。這是對當時詩壇的批評。
第五首談如何對待古與今的問題。杜甫提出,不菲薄今人,也尊重古人,不論古與今,一視同仁,貴古不必賤今,只要有“清詞麗句”,都應該學習,擷其營養(yǎng)。應該上攀屈原、宋玉,創(chuàng)作鯨魚遨游碧海那種意境雄偉的作品,如果僅僅追求詞藻的華麗,難免要步齊、梁之后塵了。
第六首是這組組詩的總結性論述。杜甫認為,如果繼續(xù)因襲模擬前人,必然不會有突出的成就,正確的態(tài)度是批判地繼承“風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前人的作品予以抉擇,不論古人今人,不論時代先后,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虛心學習,博采眾長,化為自己的養(yǎng)料。杜甫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元稹評論杜甫的詩歌說:“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正因為杜甫能廣泛地吸收融匯諸家之長,他的詩才能如“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新唐書·文藝傳》)。
杜甫首創(chuàng)的論詩絕句這種藝術形式,以詩論詩,詞簡義精,蘊藉有致,別具格,被后人廣泛采用。
上一篇:《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