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虞集·聽雨》原文賞析
屏風圍坐鬢毿毿,絳蠟搖光照暮酣。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
這首絕句為詩人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時所作。虞集于元仁宗六年(1319),詩人時年49歲,入翰林至元文宗崩 (1330年,詩人時年59歲) “謝病歸臨川”,在翰林院任職達10年之久,這也是他仕途生涯中的最后10年。從詩的內容看,當為詩人任翰林官時的中后期作品。詩人在“晚直金鑾殿”時,因“忽聽春雨”而勾起了思鄉之情,并隱約流露出引退歸鄉的思想情緒。
全詩較短,只有四句,大體上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兩句為第一個層次,主要寫詩人在殿內值夜的環境。頭一句寫詩人值夜時坐在屏風中間,兩鬢斑白,已經是五十多歲年紀的人了。毿毿為毛發細長貌,一般用來形容老年人的頭發,與壯年毛發黑粗有別。正因為如此,“毿毿”又常與“白”字配合而合成“白毿毿”一詞,用來形容老年人的頭發。人老頭發首先從鬢毛白起,故曰“鬢毿毿”。第二句寫紅蠟(絳蠟)的燭光在夜深中搖曳跳躍,暮酣指夜深。以上兩句詩為我們描繪出一種死寂冷清的環境。從空間環境看,周圍是宮墻深院,身邊是“屏風圍坐”,身處“重重簾幔”之中。從時間環境看,詩人已進入了“鬢毿毿”的暮年,節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猶在,時間是夜深(暮酣)。從亮度上看,也只有一點點絳蠟的搖光。如此一點亮光,怎能抵御夜深的漆黑呢?詩人獨自一人處在這樣一個時空環境里,心情上必然產生一種重壓感。如此漫漫長夜,給詩人提供了一個反思的環境。
詩人在想什么呢?詩的第二個層次由寫環境開始自然過渡到寫心境。第三句是全詩的過渡句,即由第一、二句的寫環境向第四句的寫心境過渡。“京國”指當時的國都大都(今北京市)。詩人從26歲入大都為朝官,在北方生活了近三十年時間。不難想象,“京國多年”,已經習慣了北方的生活條件,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南方人的常情盡改。但是,詩人的鄉音不會改。如唐代詩人賀知章,雖然“少小離家老大回”,最終還是“鄉音無改”。更為重要的是,詩人的江南人意識不會變,詩人的思鄉情不會變。所以,詩人在“忽聽春雨”之后,自然會“憶江南”。“忽聽”二字不可忽略,極富感情色彩。從前三句看,詩人的反思是深沉的,心情是郁悶的,鄉思是濃烈的。“忽聽”使詩人的感情來個大轉變,于寂寞中忽然聽到春雨來臨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使其精神為之一爽。色調也開始由暗淡變為明快,這是給詩人帶來向往、希望、思念的春雨。詩人“憶江南”,不僅僅是因為春寒猶在的北國比不上“杏花春雨江南”,而主要是因為詩人年紀老大、仕途坎坷。詩人在翰林時“承顧問及古今得失,尤委曲盡言”,“諫或不入,歸家悒悒不樂”。一些同僚“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讒言一時不能奏效,“則相與摘集(虞集)文辭,指為譏訕”。在此種情況下,詩人時時想退出政壇,告老還鄉。《元史·虞集傳》中隨處都有“虞伯生欲以此去爾”、“以目疾乞解職”、“欲謀南還”等記載。“憶江南”并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游子思鄉,主要的還是厭倦官場、退隱歸鄉思想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詩為全詩的眼,是全詩的關鍵所在。這一句寫得非常含蓄,包容量很大,給讀者充分想象的余地。
上一篇:古詩《惲格·同李非夏湖山眺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毛先舒·吳宮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