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汾水,在今山西省,詩中所說“河汾”,即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河汾流域沿岸,屬漢、唐河東郡,在河東郡內的汾陰縣(今山西萬榮)境。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夏,方士奏報祥瑞,曾在這里掘得一只據認為是黃帝鑄造的大鼎。這一“祥瑞”使漢武帝十分高興,即于當年“赦天下,大酺五日”。又于元鼎四年(前113)冬,“東幸汾陰”,祭祀土神后土,“立后祠于汾陰”。又與群臣在舟中賦詩宴飲。今存《秋風辭》,相傳為漢武帝于此時所作。
開元年間,唐玄宗也步漢武帝的后塵,先后兩次親幸汾陰祭祀土神后土。第一次在開元十一年(723年)春,“改汾陰為寶鼎縣”。第二次在開元二十年(732年)冬。兩次都照例“大赦”、“大酺”、“賜爵”、“晉級”等。
蘇颋開元四年(716年),“紫微侍郎蘇颋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開元八年(720年)正月,與宋璟一起被罷。由此推斷,蘇颋隨駕參與玄宗親幸汾陰盛典是在第一次,而且還是在罷去了“同……平章事”的加銜之后。因此,可以認為,《汾上驚秋》暗寓對汾陰史事(漢)與時事(唐)的針砭之意,也即此詩當為即興詠史之作。
此詩關鍵在一“驚”字,但詩中并未明白點出,而十分含蓄隱微。首句“北風吹白云”,顯然點化漢武帝《秋風辭》的起句: “秋風起兮白云飛?!贝尉洹叭f里渡河汾”,亦從《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河汾”句化出。這兩句聯系起來,表面上似乎只在寫“白云”、“渡河汾”,其實反映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其中“萬里”一語不可忽視,這是《秋風辭》中不曾有的。“萬里”形容遙遠異常。蘇颋長期任中樞要職,大概在參加祭祀后土盛典之后,調任益州大都督長史。這詩可能作于被外放的時期,也是他在仕途中最感失意的時期。從上二句看,詩人對玄宗效法漢武帝之所為,是頗感震驚的,個人的遭遇也使他感到意外。在汾水上被寒風一吹,驚覺秋天已經來臨,而自己此時已調離朝廷,就象白云一般被“北風”或“秋風”吹到了河汾之上??傊?,這兩句的含意是十分復雜的,既有對國事的隱憂,又有著個人失意的哀愁。
第三句中“搖落”,用《秋風辭》中“草木黃落”句意。宋玉《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句,曹丕《燕歌行》也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之句,因而“搖落”,指秋季蕭瑟的景色。“心緒逢搖落”,即作者失意之心緒“逢”(接觸)蕭瑟的秋色,那就更感到悲痛。因而第四句說“秋聲不可聞”。秋聲是以秋風為主體的聲音,顯得肅殺寒冽。這一句用敘述的手法,做到情與景合,以景托情,映照心境,顯得十分貼切、傳神。此詩的表現手法可謂阮籍《詠懷詩》之流亞?!绑@”,既是“驚覺”秋季之來臨,很有“美人遲暮”之感;又是“驚覺”己身飄零,又有“美人失意”之慨。至于漢武帝的作為與唐玄宗的效顰,到底能給人什么啟示呢?這一層,作者沒有點出,應該說作者是根本不可能點出的,那就有待后人自己去“驚悟”了。
一氣流注中仍復含蓄,五言佳境。(沈德潛《唐詩別裁》)
是秋聲搖落,偏言心緒搖落,相為感觸寫照,秋聲愈有情矣。(黃叔燦《唐詩箋注》)
首句寫景,便已含起可驚之意。次句加以“萬里”,又早為“驚”字通氣?!靶木w”句正寫所以“驚秋”之故。前三句無一字說到“驚”,卻無一字不為“驚”字追神取魄,所以末句上點出“秋”字,而意已無不曲包。弦外之言,實有音在;味外之味,實有味在。所謂含蓄者,固貴其不露,尤貴其能包括也。(李锳《詩法易簡錄》)
上一篇:《汴河懷古二首(其二)·皮日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原文與賞析